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瑶  王平  薛礼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2):1884-188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小儿疝气手术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的小儿疝气患儿19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实施普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术前Prince-Hener评分,ASA分级,术前嵌顿,单、双侧疝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治疗后,干预组患儿心率、呼吸、血压、心理状态改善、满意度、并发症、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Prince-Hener评分及使用镇痛剂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消除患儿恐惧心理,促进患儿康复,提高患儿家长对医院的满意度,并减轻其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联合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79例CHF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级分组,入院均检测NT-proBNP水平,住院期间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出院后1、3、6个月随访并收集再入院率,分析各组HRV各指标联合NT-proBNP水平对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级别心功能病人NT-proBNP、SDNN、RMSSD、PNN50和HRV三角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心功能Ⅲ级与Ⅳ级CHF病人的NT-proBNP及HRV指标均显著高于心功能Ⅱ级(P < 0.01),心功能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Ⅲ级者(P < 0.01)。心功能Ⅱ、Ⅲ和Ⅳ级CHF病人出院后1、3、6个月再入院率随着时间增加明显升高(P < 0.01),出院后同一时间再入院率随着心功能级别上升而显著增加(P < 0.01)。结论HRV各项时域指标联合NT-proBNP水平均对CHF患者再入院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动态血压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可疑冠心病患者2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非冠状动脉病变组(43例)和冠状动脉病变组(169例),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根据病变范围再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5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38例)与3支血管病变组(75例),分析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脉压、最高收缩压、最低收缩压均明显高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且随着狭窄支数增加而逐渐增高,以3支血管病变组明显(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舒张压、最高舒张压均明显低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且随狭窄支数增加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血压模式比较,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血压模式患者双支和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平均收缩压对冠心病有独立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夜间平均脉压、最高收缩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夜间平均收缩压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最佳参数;血压模式的改变是造成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动态血压参数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可疑冠心病病人322例,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冠脉造影,按照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正常组(n=85)、单支病变组(n=91)、双支病变组(n=77)和三支病变组(n=69),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病人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ASBP)、24 h平均脉压(24 hAPP)、白天平均脉压(dAPP)、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脉压(nAPP)、均高于冠脉正常组(P < 0.05~P < 0.01)。与杓型血压模式比较,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血压模式的病变支数(双支、三支)均明显高于杓型血压模式(P < 0.01);同一血压模式下病变支数比例分布,杓型血压模式:正常>单支>双支>三支(P < 0.01),反杓型血压模式的病变支数:三支>双支>单支>正常(P < 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24 hASBP、dASBP、24 hAPP、dAPP、夜间平均脉压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动态血压模式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行标准化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4例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各27例,运动组在标准化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仅进行标准化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临床特征、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血浆N末端脑钠肽、生存质量评分及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训练12个月后,2组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生存质量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血浆N末端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疗法与血浆N末端脑钠肽水平较低是再住院和死亡的保护因素;室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伴有慢性肺疾病是再住院和死亡事件发生的促进因素。结论运动疗法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明显降低死亡及再住院终点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下序贯式综合性康复训练方案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按照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锻炼护理,观察组应用风险评估下序贯式综合性康复训练。比较2组病人干预1个月后运动恐惧感、运动依从性、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3个月后生活质量及再次入院率。结果:干预前,2组病人运动依从率、运动恐惧评分和6MWD、LVEF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运动依从率和6MWD、LVEF均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恐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QOL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再次入院率为0.00%(0/28),低于对照组的17.86%(5/28)(P<0.05)。结论:风险评估下序贯式综合性康复训练方案可有效缓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锻炼过程中的恐惧情绪,促进康复训练运动依从性,改善心脏功能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次入院率。  相似文献   
7.
对慢性心力衰竭强调规范化治疗的同时,监测和管理已成为其预防和治疗的新方向。现就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监测和管理的临床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和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177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将其分为心功能Ⅱ~Ⅲ级组和心功能Ⅳ级组:心功能Ⅱ~Ⅲ级组包括心功能Ⅱ级患者28例,心功能Ⅲ级患者63例,共91例;心功能Ⅳ级组均为心功能Ⅳ级患者,共86例。对两组患者性别、伴发疾病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两组患者年龄、血浆NT-proBNP水平,以及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和三角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心功能Ⅱ~Ⅲ级组CHF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心功能Ⅳ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45.2±147.5)ng/L vs(4012.6±983.2)ng/L,t=49.510,P<0.001];心功能Ⅱ~Ⅲ级组CHF患者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和三角指数均显著高于心功能Ⅳ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56±15.16)ms vs(68.74±12.58)ms,t=15.294,P<0.001;(19.04±7.62)ms vs(15.23±5.29)ms,t=9.275,P=0.001;(5.59±2.23)% vs(4.48±2.65)%,t=5.601,P=0.002;(13.22±6.82)vs(10.69±4.53),t=2.748,P=0.011]。心功能Ⅱ~Ⅲ级组房性心律失常、心血管事件、房性心律失常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心功能Ⅳ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例(29.7%)vs 40例(46.5%),χ2=15.130,P<0.001;9例(9.9%)vs 14例(16.3%),χ2=11.577,P<0.001;4例(4.4%)vs 8例(9.3%),χ2=10.836,P=0.001]。 结论血NT-proBNP水平和HRV各项时域指标均对CHF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血压早期有效精准测压过程中持续冲洗液的最佳浓度。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33例危重患儿分3组,分别采用0.9%氯化钠溶液、1.5 U/mL肝素液及2.5 U/mL肝素液作为动脉维持的冲洗液,观察3组动脉留置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凝血功能、方波试验。结果3组并发症导管堵塞比较,0.9%氯化钠溶液持续冲洗导管的堵塞率为(36.4%),与不同浓度肝素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5 U/mL和2.5 U/mL肝素液冲洗的前后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方波试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5 U/mL肝素液作为冲洗液波形衰减适度为10例,优于2.5 U/mL肝素液和0.9%氯化钠溶液冲洗液(P < 0.05)。结论危重患儿有创动脉血压持续测压中,使用1.5 U/mL肝素液进行持续冲洗可保持测压管道的通畅有效精准测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更能保证患儿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