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IV/AIDS给患者带来了心理、生理、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问题 ,心理学家和临床工作者根据临床经验修订和编制了多方面的临床测查工具 ,本文着重介绍了情绪、症状、心理卫生方面心理测量学指标较好的几个测查工具 ,以供国内学者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2.
年轻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歧视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年轻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歧视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2201个年轻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歧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年轻流动人口对艾滋病及艾滋病人持着一定的歧视态度,表现为对艾滋病和艾滋病人的隔离、疏远和排斥态度;已婚、年龄大于25岁以及初小文化的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歧视更强;艾滋病知识、高危性行为和抑郁情绪与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歧视显著相关;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和艾滋病知识变量后,抑郁情绪仍可以显著地预测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歧视(β=0.08)。结论:应关注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歧视态度,有效的艾滋病歧视消除活动应聚焦在艾滋病知识和抑郁情绪缓解等因素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有偿献血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伎滋病(AIDS)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状况,探讨影响两种情绪状况的一些因素。方法采用Beck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作为工具,测查了185名农村有偿献血HIV感染者/AIDS患者,并收集了他们的人口学资料、症状资料和其它信息。结果92%的患者有中、重度抑郁障碍;患者在抑郁项目上得分表明,“疲劳”得分最高,“自杀”得分最低。患者的焦虑程度分析表明,他们的焦虑程度比神经衰弱者和焦虑症患者显著严重;患者在焦虑项目上得分表明,“睡眠障碍”得分最高,“手足颤抖”得分最低。患者焦虑总分方差分析表明,CD4数量和症状的轻重对焦虑情绪有影响。结论有偿献血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焦虑情绪障碍严重,感染HIV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年轻女性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女性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每日吸烟、大量饮酒、自杀意图和自杀尝试)及其与各影响因素(同伴危险行为、流动性、满意度和抑郁)的关系。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对478名从农村到北京打工的年轻女性流动人口进行测查。结果:①13.2%的女性流动人口每天都吸烟,22.9%的女性流动人口曾大量饮酒,10.9%和2.3%的女性流动人口有自杀意图和自杀尝试;②30%左右的女性流动人口有1种及以上的高危行为,14%的女性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数量达到并超过2种。女性流动人口报告的高危行为数量越多,同伴危险行为越多,生活和工作满意度越低,抑郁得分也越高;③同伴危险行为、满意度和抑郁可以显著地直接预测女性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同伴危险行为、流动性和满意度又通过抑郁情绪间接地预测该人群的高危行为。结论:应高度关注年轻女性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给予她们必要的社会支持,帮助她们远离不良同伴的诱惑和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的防御方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1990年至2009年间13篇研究,共计15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防御方式问卷比较大学生在3种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得分上的性别差异。结果:不成熟防御方式d=-0.08,95%CI=-0.12~-0.04;成熟防御方式d=-0.01,95%CI=-0.05~-0.03;中间型防御方式d=-0.05,95%CI=-0.09~-0.01;掩饰因子d=0.07,95%CI=-0.02~0.15。结论:中国大学生的3种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考察高艾滋病恐惧人群(简称“恐艾”)的心理行为特点,并且探索其产生的原因。方法:采用网络在线的方式分别对正常组、怀疑感染组和恐艾组在艾滋病知识、高危行为、艾滋病相关态度和人格上进行调查。结果:与正常组被试相比.怀疑感染组和恐艾组都表现出在高危行为、艾滋病知识和神经质上较高的得分,较低的克服艾滋病信心,倾向于对感染艾滋病作内部归因,有较强的性内疚感及较高的艾滋病病耻感。恐艾组在性内疚、感染归因得分上显著高于怀疑感染组。结论:高艾滋病恐惧人群对过去高危行为的内疚以及与此相关的感染的内部归因倾向可能是导致这种疾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并比较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状况。方法选择从农村流入到北京打工的18-30岁的年轻流动人口共2201人参加问卷调查,根据流动人口所从事的13种职业的特点,将其归类为建筑业、服务业、高危职业和其他职业四大类。结果流动人口职业特点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差异。在高危行为上,建筑业流动人口的吸烟行为最多,高危职业流动人口的吸烟行为多于服务业(1.8±1.3/1.5±1.1),高危职业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1.7±1.2/1.5±1.0,1.4±0.9,1.4±1.0)和婚前性行为(84.5%/60.1%,58.6%,54.3%)多于建筑业、服务业和其他职业的流动人口;高危职业流动人口的抑郁情绪多于其他职业(11.4±9.5/8.9±8.3),生活满意度低于服务业(2.9±1.0/3.1±1.0)和其他职业(2.9±1.0/3.1±1.0)的流动人口;低危职业流动人口的内隐社会适应水平与高危行为的关系较为紧密,而高危职业流动人口的内隐社会适应水平与高危行为相关度低,表明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影响高危职业流动人口的危险行为。结论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未来应根据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流动人口社会适应预防干预,切实提高流动人口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艾滋病致孤儿童(父母因患艾滋病去世的儿童,简称艾滋孤儿)受到的歧视表现、歧视原因和带给艾滋孤儿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对中国农村的47名失去一位或两位父母的艾滋孤儿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结果:由于艾滋病病毒的传染性和中国乡村的文化氛围,艾滋孤儿经历了来自村民、朋友、老师、政府官员不同的歧视表现,而被远离、被拒绝和标签化是最典型的表现.艾滋孤儿的歧视表现带来了包括导致心理压力、造成生活困扰、减少暴露和支持等消极影响.产生这种歧视表现的原因主要是对HIV传染性的恐惧,也和孤儿没有父母以及生活贫困有关.结论:减少歧视,给予艾滋孤儿更多的关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应激下网民的心境状况,探讨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调节心境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简明心境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问卷和根据SARS对人们心理影响自编的题目,通过互联网收集数据,对388位网民进行调查。结果:①害怕SARS程度高的(F=4.22,P<0.05)、生活习惯改变多的网民(F=6.85,P<0.01),心境状况显著差于与之相反的人。②应对方式能够预测心境状况,而社会支持不能。③SARS应激下网民更多的采用了问题中心应对策略,但情绪中心应对策略应用越多的人,心境状况越差。结论:SARS应激下,害怕程度高的、生活习惯改变大的、使用情绪中心应对多的网民,心境状况显著差;应对方式是预测心境状况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