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实验设计,符合研究方案、需要肠外营养的住院病人161例进入本研究。其中120例为有对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另设41例观察较长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中/长链脂肪乳在氮平衡、前白蛋白和术后与感染有关的并发症等方面作用相似,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的中/长链脂肪乳是安全有效的肠外营养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泮托拉唑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酸分泌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研究.符合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静脉滴注泮托拉唑40mg;对照组(29例)静脉滴注奥美拉唑40mg.进行24h胃内pH监测,治疗前后检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结果泮托拉唑治疗组的起效时间(33.5±7.1min)、胃内pH中位数(5.2±2.2)、24h胃内pH≥3(74.9%±7.1%)、≥4(69.1%±5.5%)、≥5(60.5%±6.0%)和≥6(44.6%±6.1%)的时间所占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泮托拉唑治疗组用药后20h内每小时的胃内平均pH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滴注泮托拉唑40mg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酸分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内镜使用中的保养和维护韩春丽施光美李雪清樊艳华董恩钰(消化内科)1内镜在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11机械故障内镜的导光束、成像束由玻璃纤维拉制而成,制作精密。使用或保管中盘曲角度过小、剧烈摇动、磕碰后极易造成纤维的损伤和外壳的破裂。内镜长期放置不用,...  相似文献   
4.
1病历摘要患者女性,37岁。因发现肝功能异常伴黄疸8个月于1998年3月入院。患者入院前8个月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之后发现皮肤轻度发黄,尿黄,无乏力、纳差、腹痛及瘙痒等。门诊多次检查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学指标均阴性,丙氨酸转氨酶(ALT)20...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淀粉样变五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存英  董恩钰 《北京医学》2001,23(4):224-225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淀粉样样变的认识,方法:分析5例原发性淀粉样变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5例肾脏受累,4例心脏受累,3例肝肿大。结论:原发性淀粉样变临床表现多样化,大多为非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靠病理活检,遇到肝脾肿大及肾功能不全等多系统损害的病人,应想到原发性淀粉样变。  相似文献   
6.
首次病程记录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恩钰 《中国病案》2007,8(10):20-22
本文讨论了首次病程记录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了写好首次病程记录,除了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外,必须建立科学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不断提高分析、综合、推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白介素-1 7在溃疡性结肠炎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白介素-17(IL-17)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表达和分泌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UC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血清或细胞培养液中,IL-17、IL-6和IL-8的浓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T)测定IL-17mRNA的表达.结果32例UC患者外周血中IL-17,IL-6和IL-8的浓度与40例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外周血CD+4T细胞在PMA和抗CD3的刺激下,表达IL17mRNA及分泌IL-17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3.6±5.7)pg/ml和(13.1±3.2)pg/ml,P<0.01].UC患者病变部位的黏膜固有层CD+4T细胞(LP-CD+4T)与非受累部位的LP-CD+4T细胞比较,它们表达大量的IL-17mRNA并自发分泌大量的IL-17蛋白,且IL-17浓度与该部位的单个核细胞(LPMC)分泌的IL-6,以及患者外周血中的C-反应蛋白,血沉均呈显著正相关.在刺激剂的作用下,病变部位的LP-CD+4T细胞IL-17的分泌进一步增加,且明显高于非受累部位LP-CD+4T细胞的分泌水平.另外,UC病变部位LPMC分泌的IL-6和IL-8的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受累部位的LPMC,但在培养液中加入抗IL-17单克隆抗体后,LPMC细胞IL-6和IL-8的分泌均明显被抑制.结论UC患者病变部位的LP-CD+4T细胞表达和分泌IL-17明显增加,并与疾病的活动性呈正相关.抗IL-17抗体可明显抑制LMPC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L-6和IL-8.结果说明,IL-17在UC肠道的炎症病理中起重要作用;阻断IL-17的分泌可能是治疗UC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原发恶性淋巴瘤的内镜诊断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董恩钰  孙亚新 《内镜》1994,11(5):274-275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4岁。于1984年始进食后常感脐周和中上腹部绞痛或胀痛,不向它处放射,每月发作3~5次。1985年底上述发作较频繁,未行特殊检查及治疗。1986年2月当地医院钡餐造影示:十二指肠粘膜紊乱,十二指肠狭窄。胃镜检查(一)。B型超声检查:胰腺显示不清。同年4月感中上腹胀痛加重,夜间人  相似文献   
10.
我们所吃的食物,之所以能通过长长的消化道,是靠消化道的运动功能。当胃肠运动发生障碍,胃肠收缩无力、节律紊乱或向反方向收缩,即可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胃轻瘫、功能性消化不良、特发性假性肠梗阻等,出现恶心、呕吐、反酸、烧心、早饱、上腹痛、嗳气、便秘、腹胀以及某些威胁生命的严重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