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1.
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半薄、超薄切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淋巴管的微细分布。结果大鼠直肠壁的黏膜固有层深部可见毛细淋巴管,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均有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结论直肠壁各层内均有毛细淋巴管,除黏膜层外,还存有淋巴管。  相似文献   
2.
四神片是由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干姜、大枣等中药制成的片剂,具有补肾散寒、止泻消胀之功效,而补骨脂素具有温肾助阳的功效.四神片是国家部颁标准收载的药物,标准中无含量测定项.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四神片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进行含量测定.本法操作简便,测定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控制该制剂内在质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因素诱导构建大鼠胃癌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一种构建动物胃癌模型成功率较高的方法,为胃癌发生转移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在饮水中添加致癌剂MNNG、增溶剂吐温20及维生素D3喂饲大鼠,并应用高张盐水间歇辅以刺激。结果24周见黏膜层溃疡及增生,28周见黏膜内及黏膜下癌,32周见癌组织侵入肌层甚至浆膜层。结论在常规应用致癌剂MNNG的基础上,多因素刺激大鼠的胃黏膜可成功诱发大鼠胃癌,且诱癌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半薄、超薄切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直肠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超微结构。结果直肠壁内的毛细淋巴管见于黏膜同有层深部和肛梳区真皮乳头层;在黏膜下层和肛梳区的网状层、皮下组织以及肌层和浆膜层内均有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直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具有一般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特点,内皮细胞连接有重叠、嵌插和端端连接3种类型,处于开放状态约占21%;胞质内含有一般的细胞器,并含有大量的囊泡。结论齿状线以上直肠壁各层淋巴管的分布与其他部位消化管壁的相似;齿状线以下的淋巴管分布与皮肤的相似,提示在直肠内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主要通过内皮细胞的连接开放和囊泡系统。  相似文献   
5.
1材料和方法15只成熟Wistar大鼠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180~230 g. 实验当天下午5:00将未孕雌鼠与雄鼠合笼,次日早晨进行雌鼠阴道涂片光镜观察,将涂片上观察到大鼠精子的当天记为妊娠第1日.  相似文献   
6.
大鼠直肠肛梳区的淋巴管形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肛梳区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探讨大分子物质淋巴道转运的形态学基础. 方法:应用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行光镜及电镜观察大鼠直肠肛梳区的淋巴管结构. 结果:大鼠肛梳区的毛细淋巴管见于真皮乳头层,网状层、皮下组织、肌间可见到比较丰富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囊泡;内皮细胞连接有重叠、嵌插和端端连接三种类型,有的处于开放状态. 结论:肛梳区的淋巴管分布与皮肤的相似,大分子物质转运以囊泡系统和内皮细胞连接开放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转基因大豆毛状根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bFGF),为利用毛状根生产药物实现工业化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PCR检测方法,利用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兔抗人bFGF单克隆抗体进行对转基因大豆毛状根hbFGF检测。结果用PCR检测转基因大豆毛根,并在60条Hyg抗性大豆毛状根中鉴定出19条大豆毛状根整合状hbFGF,阳性率为32%。兔抗人bFGF单克隆抗体检测表明,hbFGF在转基因大豆毛状根中稳定表达。结论转基因大豆毛状根能够稳定表达hbFGF基因,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二维小波变换及其在医学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二维离散小波变换的一般形式.在图像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二维小波变换在医学图像消噪和图像增强中的应用,同时给出应用实例.结果表明应用小波分析进行医学图像处理,能够有效的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鼠胃癌组织粘附分子JAM-1,E-cadherin及β-catenin的表达情况,探讨胃癌的转移机制。方法诱发大鼠胃癌模型,用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大鼠不同病理分期胃癌组织中JAM-1、Ecadherin及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JAM-1表达水平随着胃癌的进展而下降,在癌细胞、血管和淋巴管表达的面密度随着胃癌的进展而下降。E-cadherin和β-catenin在胃癌细胞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胃癌的发生、进展而下降,E-cadherin表达于正常胃及胃癌组织的血管,β-catenin阳性表达于淋巴管而未见血管。结论 JAM-1,E-cadherin,β-catenin在胃癌组织表达水平随着胃癌的进展而下降,可能参与癌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