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的特征及治疗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3年2月儿科收治的200例肺炎患儿,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100例为观察组,非肺炎支原体肺炎10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常规、CRP、肝肾功能、心肌酶、胸片、MP-IgM,比较分析临床症状、肺部X线表现、肺外表现,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结果观察组患儿气喘、心肌酶增高、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白细胞增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3d后仍发热的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肺部X线表现以肺门阴影增浓为主,对照组则以小斑片状阴影为主;观察组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主要是X线肺门阴影增浓,早期规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治疗,对及时控制临床症状、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水床式鸟巢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方法将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符合条件的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早产儿置培养箱中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水床式鸟巢护理方法,观察记录2组早产儿住院第7天及第14天的自行摄奶量、体重,体温差、呼吸暂停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住院第7天及第14天的早产儿自行摄奶量的增加、体重的增长,体温差的减小及住院时间的缩短均优于对照组,呼吸暂停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床式鸟巢护理有利于早产儿自行摄奶量增加,促进体重增长,减小体温波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对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促进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对于糖尿病孕妇在妊娠期的血糖控制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前来该院就治的100例糖尿病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效果。结果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血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孕妇在妊娠期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都得到良好的改善,且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孕妇妊娠期进行系统性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合并气胸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合并气胸新生儿4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HFOV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CMV)治疗,比较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平均通气时间和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3.47%,总有效率93.88%均高于对照组的51.02%、77.55%,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24h后的PaO2、SaO2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相比PaCO2、pH和平均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合并气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芬太尼联合咪唑达仑在减少新生儿人机对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4例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新生儿根据药物使用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以芬太尼联合咪唑达仑,对照组给予苯巴比妥钠。观察2组血气以及起效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观察组PaO2和Sp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联合咪唑达仑能够快速、有效地降低人—机对抗,但是应该注意用量,避免机械通气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侵袭性真菌感染所致新生儿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生儿共134例,分析其致病原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结果发现念珠菌属为全部13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致病菌,最为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占47.7%;早产儿所占比例较高,约占91.0%,50例患儿感染前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PICC),且置管时间超过两周,32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7d;全部病例中有94例患儿经系统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或治愈,30例(22.4%)患儿死亡。结论新念珠菌属为绝大多数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致病菌,其中又以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最大。早产、长期外周中心静脉插管、气管插管辅助通气都是导致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益生菌在减轻极低体重早产儿(VLBW)和低体重早产儿(LBW-PI)喂养不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资料选取我院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41例早产儿.利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21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加用口服益生菌.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体重增长情况;恢复出生体重、可全胃肠喂养以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情况.结果 试验组早产儿喂养耐受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不耐受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可全胃肠喂养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体重增加速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除对照组一名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外,其余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益生菌在减轻VLBW和LBW-PI中可以增加胃肠道喂养耐受率,改善临床一般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重复使用PS在改善MAS患儿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12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100例MAS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给予第一剂PS治疗,间隔12h后,再次使用第二剂。结果:患儿使用第二剂治疗时,血气指标与第一剂治疗时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儿使用第二剂治疗时,PIP、MAP、FiO2及RR指标较与第一剂治疗时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儿使用第一剂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为64%(P<0.05),患儿使用第二剂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为100%(P<0.05)。结论:在MAS患儿治疗中选择重复使用PS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对病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 +目标容量通气(TTV)模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指标的影响及与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7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NRDS)的临床资料,按照通气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41例,采用SIMV+PSV+TTV模式,对照组患儿46例采用SIMV+辅助/控制通气(A/C)模式,观察两组患儿血气指标、HMGB1水平,症状、体征好转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8 h的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肺泡/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血清HMGB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48 h的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升高明显,血清HMGB1水平则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低碳酸血症、呼吸机相关肺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8 h血清HMGB1水平与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92、-0.637,P均<0.05),对照组治疗48 h血清HMGB1水平与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肺泡/动脉血氧分压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SIMV+PSV+TTV 模式可改善NRDS患儿呼吸功能,促进肺泡氧合功能恢复,降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