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基因下调表达调控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的依存关系,为建立 HPV 筛查预警的宫颈癌辅助诊断指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Ⅲ及宫颈炎患者的新鲜宫颈上皮组织标本共100例,提取组织 DNA 和 RNA,鉴定 HPV 阳性和型别,选择 HPV 阳性CSCC 和 CINⅡ~Ⅲ及 HPV 阴性宫颈炎组织 RNA,利用荧光定量 RT-PCR 方法鉴定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DNA 结合抑制因子4(ID4)、FBJ 鼠科骨肉瘤病毒原癌基因(FOS)和早期应急蛋白2(IER2)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结果通过 HPV 阳性鉴定和分型,鉴别出 HPV16、18、45、31等8种 HPV 感染型别,宫颈癌、CIN 和宫颈炎组织的 HPV 阳性率分别为94.4%、75.0%和31.3%,其中 HPV16阳性率为66.6%、68.7%和31.3%;HPV 阳性的 CSCC 组织中 EGR1、ID4、FOS 和 IER2基因的 mRNA 表达水平低于 HPV 阳性的 CIN 和 HPV 阴性宫颈炎,且 CSCC 与 CIN 或 NC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HPV 阳性的 CIN 组织中4种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低于 HPV 阴性的宫颈炎组织,两者 EGR1和 ID4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 HPV16感染的角度分析,CSCC 或 CIN 与宫颈炎 EGR1和 ID4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 CSCC 与 CIN 相比较,只有 EGR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ID4基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与依赖于 HPV 感染的 EGR1和 ID4基因表达下调有关,其中 EGR1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可能与癌前病变和 HPV16感染的关系更为密切,可能成为 HPV 筛查预警的宫颈癌辅助诊断指标,并为揭示 HPV感染的致病和致癌分子机制提供了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应用纳米炭示踪剂检测前哨淋巴结(SLN)在早期宫颈癌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选取21例确诊的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前从宫颈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腹腔镜直视下识别黑染淋巴结作为SLN并切取,随后均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广泛全子宫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所有标本分装后送常规病检。结果 21例中20例成功检出至少1枚SLN,检出率为95.24%(20/21),共检出158枚SLN,平均每例每侧3.9枚SLN。5例(23.81%)患者共检出16枚阳性淋巴结,其中包括4例患者的14枚(87.50%)阳性SLN。SLN检测的灵敏度为80.0%(4/5),准确性为100.0%(20/20),阴性预测值为100.0%(16/16)。结论闭孔为早期宫颈癌SLN检出频次最高的淋巴引流区域,早期宫颈癌SLN的转移状态同盆腔淋巴结真实转移状态一致性较高,具有较为准确的病理代表意义,腹腔镜下应用纳米炭示踪早期宫颈癌SLN的检测是一种较为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盆腔神经丛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nerve-sparing radical hysterectomy,LNSRH)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4月对87例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进行了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其中LNSRH组41例,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LRH)46例(LRH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及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等。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阴道和宫旁切除长度上无明显差异(P=0.233,0.309,0.310,0.075)。LNSRH组手术时间(151.1±19.2)min显著长于LRH组(124.3±24.4)min(t=5.645,P=0.000)。LNSRH组尿潴留2例,LRH组8例,2组尿潴留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220,P=0.136)。2组84例随访2~14个月,均存活,LNSRH组无复发,LRH组复发1例。结论 LNSRH治疗早期宫颈癌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晚期卵巢癌各中医证型的血栓前状态(PTS)指标的变化,探讨各项指标与中医分型关系。方法对84例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证组、气血亏虚证组、痰湿凝聚证组,分别对其采用鞘流阻抗法、免疫比浊法、ELISA法检测血小板(platelet,PLT)、D-二聚体(D-dimer,DD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量(fibrinogen,FIB)、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ranule membrane protein 140,GMP-140),并与正常组进行对比。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晚期卵巢癌各中医证型组PLT增多(P0.05)、PT缩短(P0.01)、FIB升高(P0.01)、GMP-140升高(P0.01)及DDI升高(P0.01),而APTT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气滞血瘀证组相比,痰湿凝聚证组PT延长(P0.05),FIB下降(P0.05),GMP-140下降(P0.05),DDI下降(P0.05),而在PLT、APTT表达上无差异(P0.05)。与气滞血瘀证组相比,气血亏虚证组FIB下降(P0.05),GMP-140下降(P0.05),DDI下降(P0.05),而在PLT、PT、APTT表达上无差异(P0.05)。而痰湿凝聚证组与气血亏虚证组在PLT、APTT、PT、FIB、GMP-140及DDI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3)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气滞血瘀证与FIB、DDI及GMP-140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晚期卵巢癌气滞血瘀证、痰湿凝聚证、气血亏虚证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血栓前状态,以气滞血瘀证最为明显,DDI、FIB及GMP-140可以作为提示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晚期卵巢癌气滞血瘀证的生物学指标。检测PLT、PT、APTT、FIB、GMP-140、DDI有助于指导中医药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新疆特有的病例资源,评估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的免疫水平,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2和IL-10)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宫颈癌50例、癌前病变(CIN Ⅲ)患者20例及对照组(正常或慢性宫颈炎患者)18例的外周血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2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组IL-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IL-10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宫颈癌组中,IL-10的表达水平随肿瘤分期逐渐升高(P<0.05);对照组中汉族与维吾尔族人群血浆中IL-2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宫颈癌组中维吾尔族患者血浆IL-2表达水平较汉族患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水平低下,体内发生免疫抑制,提示这可能是宫颈癌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IL-2可能在维吾尔族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及相关高危因素,为指导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71例行根治性手术的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采用卡方检验或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71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9.10%,其中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临床分期、SCCAg>4μg/L、深肌层浸润、宫旁浸润(P<0.05)是影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宫颈癌各组淋巴结转移中,闭孔淋巴结是最易受累的部位。结合临床病理因素,研究影响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可以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病例摘要 患者28岁,已婚,以"绒癌外院治疗近9个月,β-hCG未降至正常"为主诉于2011年7月11日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以"绒癌Ⅲ期"收住入院.来院治疗之前,患者的病史较为复杂,曾在多家其他医院进行过治疗,但疗效不明显. 患者曾有葡萄胎清官术史(2004年),剖官产史(2007年).此次最早2010年3月出现无明显诱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到2010年10月为止,先后就诊于两家医院,均诊断为流产,但被患者否认.后来发现左肺下叶背段占位,结合病史考虑为绒癌肺转移,当时盆腹腔、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在此期间未行任何治疗.当年11月转入其他医院,并确诊为绒癌进行了一个疗程的5-氟脲嘧啶(5-FU)1.5 g/d/6 d加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0.4 g/d/6 d的化疗以后,血清β-hCG值为1260 IU/L.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消炎痛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小鼠阴道组织中细胞因子IL-10和IL-12p70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消炎痛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37只昆明系小白鼠随机分成3组,雌激素诱导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组(EI组,n =15),消炎痛治疗EI组(Indo组,n =15),空白对照组(C组,n =7).分别在白假丝酵母菌接种后的第4、7、14天每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经阴道灌洗后处死,取阴道组织.用PAS染色进行阴道组织病理学观察,并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阴道组织中IL-10和IL-12p70水平.结果 PAS染色结果显示消炎痛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的生长.与C组相比,EI组阴道组织中的IL-10水平明显增高,但IL-12p70水平没有明显差异.与EI组相比,Indo组每个时点的IL-10水平明显下降,相反IL-12p70的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消炎痛不仅可抑制菌丝的生长,同时可通过降低阴道组织中IL-10的水平和增加阴道组织中IL-12p70的水平,影响阴道局部免疫力,从而抑制假丝酵母菌阴道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不同组织学类型(主要包括鳞癌、腺癌及鳞-腺癌)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符合入组标准的110例ⅠB2~ⅡA2期局部晚期宫颈癌(肿块直径>4 cm)患者的病例资料并进行随访,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鳞癌组(67例)和非鳞癌组(包括腺癌及腺-鳞癌,43例),两组都给予TP(紫杉醇+顺铂)方案静脉化疗2~3个疗程,化疗后2~3周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化疗效果及生存情况。结果:患者近期总有效率为66.36%(73/110),鳞癌组与非鳞癌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1.64%(48/67)和58.14%(25/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9.41%(81/102),其中鳞癌组5年生存率为84.13%(53/63),明显高于非鳞癌组的71.79%(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组和非鳞癌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48%(57/63)和79.49%(31/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晚期宫颈鳞癌与非鳞癌术前行TP方案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相当,对于远期疗效而言,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非鳞癌患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