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浙江省耐药结核分枝杆菌katG、rpoB、embB基因突变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浙江省耐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结核分枝杆菌katG、rpoB、embB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以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PCR-DS)技术检测100株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katG、rpoB、embB基因.结果 经PCR-DS检测katG基因突变率达54.8%,以Ser315Thr突变最常见(40.3%);在耐利福平菌株中,rpoB基因突变率达88.9%,以526、531位氨基酸改变最常见,总突变率达77.8%(63/81);在耐乙胺丁醇菌株中,embB基因突变率达60%,以Met306VaI改变最常见(28.9%).结论 PCR-SSCP技术操作简单、检测快速,可作为临床耐药检测的辅助手段;浙江省结核菌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同国内研究基本一致,各位点突变形式所占比例有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含环丝氨酸的标准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TB)引起的精神神经等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2年5至12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结核病诊疗中心纳入全球第五轮耐多药基金项目的MDR-TB患者82例.所有患者都接受含环丝氨酸的标准MDR-TB治疗方案,观察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并采用t检验比较患者不同时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值.结果 80.5%(66/82)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治疗后的3个月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关节痛(42.7%)、胃肠道反应(40.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2.0%)和电解质异常(17.1%).9例发生严重的精神神经不良反应(抽搐、抑郁、焦虑、精神分裂和自杀),其中6例入组前有氟喹诺酮类用药史.6例经停环丝氨酸或抗结核药物后,精神症状消失,后更换环丝氨酸继续抗结核治疗.比较患者的SCL-90分值发现,出现症状时的SCL-90总分、抑郁和焦虑因子分值均高于用不含环丝氨酸的治疗方案继续治疗1个月后的分值(=2.241,2.301和5.659,P<0.05).结论 含环丝氨酸的标准方案治疗MDR-TB出现的严重精神神经不良反应可能主要与环丝氨酸有关.  相似文献   
3.
6种标记物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腺苷脱氨酶(ADA)、腺甘脱氨酶同工酶2(ADA2)、白介素12(IL-12)、γ干扰素(INF-1)、白介素4(IL-4)和C反应蛋白(CRP)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床价值。方法:脑脊液标本共88份,其中结脑组54份,对照组34例,采用酶促法、ELISA法分别测定两组脑脊液中ADA、ADA2、IL-12、INF-γ、IL-4和CRP含量,并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和ROC曲线分析。结果:结脑组脑脊液中ADA、ADA2和IL-1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之间INF-γ、IL-4及CRP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脑脊液中ADA、ADA2、IL-12水平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检测儿童血清,初步评价其在儿童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临床诊断结核病患儿42例,肺部其他疾病患儿及体检患儿各30例,应用蛋白芯片检测血清标本。结果 42例结核病患儿中任意抗体为阳性的患儿为25例,阴性的患儿为17例。蛋白芯片检测结核病的灵敏度为59.5%,特异度为66.7%。结论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对儿童结核病的诊断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多项抗体阳性可提高诊断特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结节病和结核病病理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DNA,以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在结节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本方法在结节病与增殖性结核病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上海市肺科医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住院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结核病组30例、结节病组31例和正常对照组(其他疾病)15例,利用定量PCR检测用石蜡包埋的淋巴结或肺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DNA,并以胎鼠肺组织作为阴性对照。结果结核病组结核分枝杆菌DNA检出的阳性率(30/30)明显高于结节病组(6/31)和正常对照组(2/15),结节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结核分枝杆菌DNA检出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别。结核病组结核分枝杆菌DNA检出的绝对和相对拷贝数明显高于结节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节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而胎鼠肺组织中未检出结核分枝杆菌DNA。结论本研究结果不支持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结节病的相关性。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石蜡包埋病理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DNA可作为鉴别增殖性结核和结节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痰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katG、rpoB、embB基因突变,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为对照,应用套式PCR扩增目的基因,并使用SSCP技术直接检测100例耐药患者和10例敏感患者痰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katG、rpoB、embB基因突变并进行基因测序,将SSCP结果及测序结果与细菌培养药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CR-SSCP直接检测痰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katG基因突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55.9%和70.0%,rpoB为76.0%和90.0%,embB为46.4%和60.0%.结论 PCR-SSCP操作快速、简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用来直接检测临床痰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katG、rpoB、embB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7.
<正>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1]MDR-TB)为难治性结核病,临床应用利奈唑胺联合其他药物治疗MDR-TB及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取得较好疗效[2],但对其用于耐多药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少见报道。笔者临床采用利奈唑胺治疗MDR-TB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并在耐多药方案化疗过程中出现病情恶化患者1例,现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首次复治肺结核患者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影响首次复治肺结核患者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4年12月上海市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登记痰结核菌阳性(涂片阳性或培养阳性)的283例首次复治肺结核患者资料。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首次复治肺结核患者的总治愈率为74.9%。单因素分析有肺结核空洞、初治确诊延迟、初治用药数量、耐药性、不同复治类型和复治方案等6个因素与复治疗效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耐药性、不同复治类型和复治方案为影响首次复治肺结核患者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耐药、不同复治类型、复治方案是影响首次复治肺结核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首次复治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上海市首次复治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情况,为制定复治化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记的痰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的上海市首次复治肺结核病例,全部培养阳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5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对氨水杨酸钠)的耐药性测试.结果 首次复治肺结核患者的总耐药率为39.6%,男、女患者的耐药率分别为38.5%和44.4%,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的耐药率分别为50.0%、41.6%和34.6%.标准初治失败组和标准初治复发组的总耐药率(70.0%和47.5%)、耐药≥3种的发生率(70.0%和18.3%)均显著高于非标准初治复发组(28.2%和6.4%).标准初治失败组的耐多药率(70.0%)显著高于标准初治复发组(16.7%)和非标准初治复发组(7.3%).非标准初治复发组中初治用药1~5个月者的耐药率(13.0%)显著低于用药≥12个月者(55.0%),初治用药≤2种的耐药率(24.4%)略低于用药≥3种者(30.8%).结论 不同复治类型的首次复治肺结核病例的耐药率因用药史不同而各异,提示现行的标准复治化疗方案对其中部分患者可能无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痰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katG、rpoB、embB基因突变,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为对照,应用套式PCR扩增目的基因,并使用SSCP技术直接检测100例耐药患者和10例敏感患者痰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katG、rpoB、embB基因突变并进行基因测序,将SSCP结果及测序结果与细菌培养药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CR-SSCP直接检测痰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katG基因突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55.9%和70.0%,rpoB为76.0%和90.0%,embB为46.4%和60.0%。结论PCR-SSCP操作快速、简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用来直接检测临床痰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katG、rpoB、embB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