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采用E-test方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10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5.19%、头孢他啶64.0%、阿米卡星44.5%、环丙沙星64.32%、头孢哌酮/舒巴坦70.12%、亚胺培南79.1%、氨曲南58.32%、哌拉西林47.62%、头孢吡肟51.43%。22株耐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产金属β-内酰胺酶率为31.8%。7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有4个克隆株。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及头孢菌素耐药的机制之一,准确的实验室检测不仅可以帮助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可减少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颜面部年轻化美容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在颜面部年轻化美容中的效果。方法根据几何计算方法预先测定颜面部脂肪颗粒移植的组织量,利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自体皮下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在颜面部需要填充的部位。结果 72例(136个部位)中61例接受1次脂肪颗粒注射,11例接受2次脂肪颗粒注射,每次注射量为2~60mL;经6个月以上的随访,效果较满意,仅2例形态欠满意。结论自体脂肪颗粒是较理想的软组织填充材料,注射移植在面部美容中是一种易操作、损伤小、简便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烧伤科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E)的同期流行情况。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烧伤科分离的32株PAE采用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44种耐药基因,Average法进行耐药基因聚类分析以确定菌株亲缘性。结果 32株PAE中,基因阳性率分别为TEM 100.0%、OXA-10 28.1%、VEB 25.0%、IMP25.0%、VIM 9.4%、oprD缺失100.0%、aac(6′)-Ⅰb 9.4%、aac(6′)-Ⅱ3.1%、ant(3″)-Ⅰ28.1%、ant(2″)-Ⅰ25.0%、rmtB1 3.1%、qacE△1-sul1 50.0%、tnp513 9.4%、tnpA 6.2%、merA 34.4%和intⅠ1 40.6%,其他基因均阴性;根据耐药基因聚类分析32株PAE分为2群,为烧伤科该时期存在的主要流行株。结论烧伤科分离的32株PAE,检测到16种耐药基因,主要有2种流行株传播,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存在暴发流行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原因.方法 用三维试验分析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临床菌株所产β-内酰胺酶,并进行初步分类,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产物测序方法确认β-内酰胺酶及氨基糖苷类基因,用基因测序证实基因型.结果 该临床菌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AmpC酶,经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同时存在TEM、OXA-23、ADC基因型;并同时存在氨基糖苷类aac(3)-Ⅰ、aac(6')-Ⅰb和ant(3")-Ⅰ基因.结论 发现1株同时存在TEM、OXA-23、ADC、aac(3)-Ⅰ、aac(6')-Ⅰb和ant(3")-Ⅰ基因的鲍氏不动杆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分离自烧伤病房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消毒剂-磺胺耐药qacE△1-sull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采用GNS-448药敏卡及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qacE△1-sull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3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复方新诺明完全耐药,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为68.0%,对庆大霉素的敏感率为46.9%,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68.8%、59.4%;16株(50.0%)qacE△1-sull基因阳性.结论 分离自烧伤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qacE△1-sull基因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对9种抗菌药物作敏感试验,其中20株进行脉冲场凝胶分析。结果20株PAE对9种抗菌药物显示很高的耐药率,多重耐药率为30%;20株菌经脉冲场凝胶分析分别有3组菌株具有同源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多重耐药情况严重,脉冲场凝胶电泳是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较好的基因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7.
烧伤复合肺爆震伤(附1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表皮肤烧伤合并肺爆震伤 ,是烧伤复合伤的严重类型之一 ,在南方多见于高压锅炉和液化气罐的爆炸、炸药或化学物品贮罐爆炸等。肺爆震伤是因爆炸产生的高压气浪冲击胸部使胸壁撞击肺组织 ,紧随高压后的负压波使肺脏碰撞胸壁而产生肺挫伤、肺毛细血管出血、小支气管和肺泡破裂、肺组织广泛性渗出、肺水肿 ,严重者可有血气胸 ,危及生命。我院自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0月共收治 19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9例 ,其中男17例 ,女 2例 ;年龄 19~ 6 2岁 ,平均35 .7岁。致伤原因 :液化气贮油罐爆炸伤 9例 ,高压锅炉爆…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医院开展合理用药管控提供参考。方法:结合医院临床用药的现状,采取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制定各种切合医院实际的合理用药举措,并分析实施前后各项用药指标和效果。结果和结论: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合理设置临床用药的管控规则,确实能使临床用药更趋合理和安全,从而使医疗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将71例严重烧伤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33)和UTI治疗组(n=38),两组均进行常规抗体克、创面处理、切(削)痂及植皮术和营养支持治疗;UTI组在接受上述常规治疗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经静脉滴注UTI 10万U/次,每8小时1次,3次/d,连续用药7d.治疗疗前及治疗后第3、5、7天对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D-乳酸脱氢酶(D-LDH)、二胺氧化酶(DA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髓过氧化物酶(MPO)、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异型(CKM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C-反应蛋白(CPR)、总胆红素(STB)、结合胆红素(CB)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UTI治疗组:TNF-α含量伤后第5及7天较用药前明显下降:CK含量在治疗第7天,CK-MB、ALT及AST含量用药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CB含量治疗第5天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CPR含量治疗第7天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MDA含量治疗后第5天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T1治疗组SOD及Scr含量用药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烧伤早期应用UTI能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蛋白酶的释放,抑制过度的炎性反应,减少氧自基释放,降低SOD消耗,从而减轻对机体器官的损害,控制脓毒症,争取时间进行切(削)痂及植皮手术.  相似文献   
10.
淋巴道转移是大肠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淋巴道转移时必须流经新生的淋巴管,但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及其受体(VEGFR-3),通过5,-核苷酸酶(5,-Nase)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淋巴管密度(LMVD),探讨淋巴管生成因子及LM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在淋巴管生成的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方面探讨大肠癌的淋巴管生成与淋巴转移机制,为大肠癌的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及抗淋巴转移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