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56例[按血小板计数<50×109/L、(50~79)×109/L、(80~99)×109/L分为A、B、C组]及同期健康孕妇226例,分别检测R值、K值、α值、MA值、CI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与纤维蛋白原(Fib)。 结果: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组与健康孕妇对照组比较,R值、K值、PT值、APTT值升高(t分别为2.28、5.80、3.05、3.87,P均<0.05),α值、MA值、CI值降低(t分别为-6.67、-6.37、-6.30,P均<0.01)。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组中B、C组K值低于A组(P均<0.05),α值、MA值与CI值高于A组(P均<0.05)。R值、K值、α值、MA 值、CI值与PLT值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3、-0.56、0.61、0.64、0.59,P均<0.05;PT、APTT、TT、Fib值与PLT值间均无相关性。 结论:TEG较传统凝血四项更能反映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亚型和组织学病理结果探讨非典型腺细胞(AGC)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2月28日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检查及治疗的102例AGC患者的宫颈液基细胞学(LBP)、HPV和组织学资料,进行临床结果分析。结果 67 218名接受LBP检查患者中,AGC患者102例,发病率为0.15%。AGC无特异性(NOS)患者中,正常或良性病变67例,癌前和恶性病变11例;AGC倾向于肿瘤患者中,良性病变、癌前和恶性病变分别为7例、14例和3例。同时,AGC-NOS患者中,HPV感染64例,其中高危型感染57例(16、52、45型),低危型感染7例(6、11型),单项感染、双重感染、三重感染分别为54、6、4例;AGC倾向于肿瘤的患者中,HPV感染19例,其中高危型感染18例(52、16、18型),低危型感染1例(6型),单项感染、双重感染分别为15、4例。结论 AGC对宫颈恶性病变的预测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HPV亚型感染在AGC相关肿瘤中的结果对宫颈不良病变的预测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两者结合分析是判断妇科宫颈癌前病变和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信号,即AGC结合相应的HPV感染亚型,不仅为宫颈病变作出判断,也对妇科恶性肿瘤高风险存在的预测提供依据,对中国区域性宫颈癌的疫苗制造与推广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妇女宫颈细胞中26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流式荧光—液态芯片技术对4 051例女性宫颈上皮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型别检测。结果 HPV阳性患者共1 299例,其中高危型1 026例(78.98%),低危型HPV 273例(21.02%)。高危型HPV最常见型别分别为52、16、58、56、18型,低危型分别为61、44、6型;在阳性患者中有两种型别以上HPV感染者335例(25.79%)。HPV分型检测的妇女大多集中在26~30岁及31~35岁;16型在<25岁及41~45岁年龄段感染率较高,出现两个高峰;52型在整个年龄段上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未出现明显高峰;58型在>50岁老年妇女中感染率较高。结论 HPV感染型别普遍化、两极分化明显,对于<25岁及>50岁妇女应加强随访。流式荧光—液态芯片技术可用于宫颈细胞HPV感染的检测。特异性强、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分析仪检测并评价妊娠不同时期的正常孕妇凝血功能。方法选择153例正常妊娠妇女(早孕26例、中孕59例、晚孕68例)及23例未孕妇女进行TEG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妊娠组的R、K值与未孕组比较明显缩短,Angel、MA值以及CI指数明显升高(P均<0.05)。早孕组的Angle值较未孕组明显增大(P<0.05);中、晚孕组的K值、Angel、MA值以及CI指数较早孕组明显升高(P<0.05);晚孕组的MA值较中孕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TEG分析仪可用于妊娠不同时期孕妇凝血功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探讨其与孕妇异常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熔解曲线分析法,检测50例异常高凝状态孕产妇和44例健康对照孕产妇的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情况。结果异常高凝组和对照组MTHFR基因C677T3种基因型在两组的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其中高凝组CC基因型表达频率明显降低(P=0.01),T等位基因表达频率明显增大(P=0.005)。结论孕产妇异常高凝状态与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正常妊娠妇女在妊娠不同时期血管、血小板、凝血及纤溶系统部分指标的变化,应用血小板微颗粒(PMP)指标及血栓弹力图(TEG)评价妊娠晚期正常孕妇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晚期凝血功能的改变,并与传统凝血指标比较,探讨其在产科出血风险和孕期血栓前状态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正常妊娠妇女687例(早孕妇女105例,中孕妇女319例,晚孕妇女263例)、妊娠晚期糖尿病妇女29例,进行PMP检测。采用ELISA法分别对正常妊娠妇女123例(早孕妇女30例,中孕妇女49例,晚孕妇女44例)进行凝血酶调节蛋白(TM)、纤维蛋白原(Fb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蛋白C(PC)、凝血酶原片段(Fl+2)检测。采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及血栓弹力图分析仪分别对正常妊娠晚期妇女83例、妊娠晚期糖尿病妇女73例,进行了凝血过筛试验、D二聚体(D—D)和TEG等项目检测。结果正常妊娠妇女不同孕期PMP、TM、Fbg、tPA、PAI、GMP140、PC、F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妊娠糖尿病组凝血过筛试验和D-D与晚期正常孕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糖尿病组PMP、TEG各项指标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P及TEG可以敏感检出妊娠晚期糖尿病患者止血功能的异常,对评估妊娠期糖尿病病程的发展、产妇出血风险和孕妇血栓前状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管内膜搔刮(ECC)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以避免单纯宫颈活检导致的漏诊。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0~2013年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1 486例的病理学和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报告。对其中行ECC操作的患者进行分析,并对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的阳性病变、ECC阴性病变患者和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的阴性而ECC阳性病变患者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行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和ECC患者1 486例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为276例。宫颈活检阴性但ECC诊断为LSIL-HSIL有24例(占1.6%),此为被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所遗漏的。结论 ECC常规使用报道较少,在怀疑细胞学有低、高度宫颈组织变异和大于35岁及对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不满意的妇女中采用将使其受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础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FSH/LH)在预测年轻不孕女性卵巢功能和评估自然周期卵泡发育及排卵情况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进行自然周期卵泡监测的302例不孕症患者,根据基础FSH/LH不同分成组1(基础FSH/LH2,共206例),组2(基础FSH/LH≥2,共96例)进行比较。分析两组的年龄、基础性激素水平、窦卵泡计数(AFC)、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及自然周期排卵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基础FSH、基础雌二醇、基础泌乳素、基础睾酮、A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2的基础LH、AMH水平低于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患者的排卵率(59.38%)低于组1(8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FSH/LH能准确评估年轻女性不孕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同时可以预测自然周期排卵的结局,可作为年轻不孕女性筛查指标,缩短不孕症治疗周期,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上海地区妊娠早、中期甲状腺激素正常参考值范围,探究其变化趋势。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上海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门诊检查的1 233例单胎孕妇和364例非妊娠健康妇女进行研究,按照美国临床生化研究院筛选标准选出其中993例孕妇作为建立正常参考值的"标准人群"。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在孕8~12+6周及孕13~18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建立TSH、FT4及FT3妊娠特异性参考值范围,研究其在妊娠期的变化趋势。结果 (1)孕8~12+6周、孕13~18周和非妊娠期TSH中位数(P2.5,P97.5)分别为:1.48(0.08,4.49)、2.25(0.54,5.20)、1.76(0.56,4.90)mU/L;FT4中位数(P2.5,P97.5)分别为:10.23(8.09,13.81)、9.52(7.86,12.07)、11.22(8.64,15.36)pmol/L;FT3中位数(P2.5,P97.5)分别为:4.28(3.64,5.53)、4.12(3.17,5.16)、4.47(3.79,5.84)pmol/L。(2)TSH在孕8~12+6周较非妊娠期降低,在孕13~18周较孕8~12+6周升高。与非妊娠期相比,FT4及FT3水平在孕8~12+6周及孕13~18周逐步降低。孕8~12+6周、孕13~18周和非妊娠期各组间血清TSH、FT4及FT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孕8~12+6周时,TSHP2.5者中79%(15/19)于孕13~18周随访甲状腺功能正常;TSHP97.5者占71%(12/17),于孕13~18周随访TSH、FT4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发生特异性变化,不能采用非妊娠参考值范围。2011年美国甲状腺学会推荐的参考值并不适合于上海地区妊娠妇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评价正常妊娠妇女在妊娠不同时期凝血功能的状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未孕妇女72例,正常妊娠妇女231例,包括早孕65例,中孕68例,晚孕98例,进行TEG检测;另对正常未孕及各孕期正常妊娠妇女各100例,进行传统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妊娠期妇女较未孕组反应时间(R值)、凝血时间(K值)显著降低(P<0.01),α角、最大振幅(MA值)、凝血综合指数(CI值)显著升高(P<0.01)。中孕组及晚孕组R值较未孕及早孕组显著缩短(P<0.01),MA值显著增加(P<0.01);K值随孕周增加而显著降低(P<0.01)而α角则显著升高(P<0.01),各孕期均有显著差异。中孕期起,CI值随孕周增大而显著升高(P<0.01)。不同孕期孕妇较未孕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计数间亦有不同变化。孕晚期R值及MA值分别与APTT及FIB呈正相关;K值、α角及MA值与PLT间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妊娠妇女各孕期凝血状态有所不同,TEG可反映妊娠期妇女存在明显的凝血活性增强状态,可作为动态监测孕产妇凝血状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