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腰部由椎骨和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组成,椎骨间以椎间盘相连.年轻态的椎间盘"性似果冻,富有弹性",且附着在骨上的肌肉和韧带力量弹性俱佳,从而"完美配合"创造了一切腰部运动.即便是先天发育有所不足,也能够经常弯腰或进行运动后不那么容易疲劳,并且能够通过强大的自愈能力修复自身,这是我们这些老腰所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一入路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脊柱神经鞘瘤的方法、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01采用单一入路手术治疗的11例巨大侵袭性脊柱神经鞘瘤。1例颈椎肿瘤行前路手术,2例颈椎肿瘤行后外侧入路手术。胸腰椎肿瘤4例中3例行后路手术,1例行前路手术。骶椎肿瘤4例行后路手术。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20~290(210±55)min,术中出血量150~1 200(537±306)ml。1例S1神经根结扎后下肢肌力下降,双侧S4神经根结扎后出现二便功能障碍,术后半年逐渐恢复。本组均获得4~28(13.2±6.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前痛区VAS评分1~8(4.5±2.0)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3(1.8±0.6)分;末次随访时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7例有神经功能障碍者ASIA评分:左侧39~49(44.5±3.9)分,右侧40~49(45.7±3.0)分;末次随访ASIA评分:左侧42~49(46.7±2.5)分,右侧45~49(47.4±1.4)分;手术前后ASI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一入路手术能够完整切除巨大侵袭性脊柱神经鞘瘤,彻底减压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大鼠胃癌移植瘤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培养体系。方法SGC7901胃癌细胞被接种到4周龄的裸大鼠足垫,瘤周围注射1%的Evans蓝显示淋巴管,显微解剖淋巴管,应用免疫磁珠法分选纯化LEC后在EGM-2培养液中培养,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IJEc特异性标记物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膜糖蛋白(podoplan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以管腔形成实验判定LEC能否形成淋巴管样结构。结果成功构建裸大鼠胃癌移植瘤动物模型,显微解剖获得瘤周淋巴管。免疫磁珠法分选LEC,其纯度为95%,活细胞数大于7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LEC表达VEGFR-3、podoplanin和LYVE-1。在Matrigel基质胶上,LEC能形成管腔样结构。结论淋巴管解剖和免疫磁珠法可成功分选胃癌移植瘤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从而建立一种简便和稳定的LEC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骨转移由非常复杂的事件链交织而成,现代“土壤与种子”学说认为,上皮性实体肿瘤在向远处转移时,首先突破血管壁,经过上皮-间质化,在血小板的包被下,受选择素和趋化因子的作用,通过解剖捷径,定植于远隔部位,继发成骨和破骨作用改变局部微环境,为新的转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于我院行ACDF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三节段颈椎病患者37例。比较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评估治疗效果;比较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颈椎Cobb’s角(CA)、融合节段Cobb’s角(SA)以及融合椎体高度评估患者的颈椎曲度及高度变化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末次随访时颈椎动力位片观察植骨后融合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为11~32个月,VAS评分:术前6.76±2.02分,术后3.24±1.53分,末次随访时3.0±0.9分。JOA评分:术前9.71±1.66分,术后13.26±2.14分,末次随访时15.97±16.79分。NDI评分:术前30.68±8.46分,术后6.68±3.85分,末次随访时4.14±1.27分。SA:术前8.65°±11.03°,术后18.65°±8.68°,末次随访时18.26°±8.59°。CA:术前12.35°±12.86°,术后21.45°±9.92°,末次随访时21.43°±9.97°。术后,末次随访上述随访指标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椎高度:术前70.44±1.64mm,术后76.05±7.98mm,末次随访时70.83±4.71mm,术后术椎高度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术椎高度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融合率为94.6%,发现1例患者出现神经根损伤;1例患者术后颈部血肿形成二次手术;3例患者出现术后吞咽困难但经治疗后改善;发现4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未发现内固定位置改变。结论 ACDF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疗效肯定,具有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较高的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6.
蔡兆鹏  陈铿  胡旭民  王鹏  黄霖 《广东医学》2016,(20):3026-3028
目的 探讨改良Stoppa入路在坐骨大孔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改良Stoppa入路对6例累及坐骨大孔的骨盆肿瘤的患者进行手术,作耻骨联合上缘2 cm处横形切口,向两侧拉开腹直肌或切断患侧腹直肌以显露耻骨联合和耻骨上支.结扎切断腹壁下动脉和闭孔动脉之间的吻合支.切开髂耻筋膜,将下腹壁肌、髂外血管、股神经和髂腰肌拉向前外侧,沿腹膜外间隙将盆腔脏器拉向内侧.先沿髂外血管逆行向上分离并结扎髂内动脉.在骶髂关节前方辨认分离腰骶干并行骨膜下剥离保护,沿神经行程分离骶神经根.经改良Stoppa入路可以有效显露真骨盆,前至闭孔,内侧接近骶骨中线,外侧可达坐骨大孔,后侧达骶骨前方,上缘达L5/S1椎间隙水平.肿瘤完整切除并仔细止血,腹膜外放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切口.结果 本组6例坐骨大孔肿瘤均完整切除.改良Stoppa入路切口长度8~12(9.2±1.6)cm,手术时间90 ~ 150(112±23) min,出血250 ~ 650 (320±160) mL,术中对盆腔腹膜后肿瘤显露良好,无神经血管损伤、盆腔脏器损伤、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全部病例获得6~30个月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均无局部复发.结论 改良Stoppa手术入路兼具切口较小、手术视野清晰、易于操作、并发症少的特点,是在累及坐骨大孔的盆腔腹膜后手术中的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7.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是一个蛋白质家族,由60余种结构同源、8—10kDa大小的多肽组成,负责吸引白细胞、胚胎细胞、肿瘤细胞,参与炎症反应、组织发育和肿瘤形成。近期发现一种新型受体即CXCR7,广泛分布于软骨、心脏、脑、脾、肾和多种肿瘤细胞,与CXCL12和CXCL11相互作用,促进细胞迁移、血管新生、肿瘤发生、侵袭、转移和抗细胞凋亡。本文将对其发现、结构、分布、组织表达、功能以及与癌症相关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中影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因素,总结提高术中神经监测成功率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476例脊柱手术中使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自由肌电图(free-run electromyography,Free-run EMG)多模式联合监测患者的资料,对术中神经监测出现异常改变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结果:76例术中电生理监测发生异常,其中21例患者因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8例因手术操作引起神经损伤,7例因肌松药使用不合理,8例因不合理使用吸入麻醉药,3例因患者发生肌颤导致下肢SEP监测异常,4例因电磁场干扰,7例因患者体位摆放不当,7例因电极线连接故障,11例原因不明。其中28例经采取合理干预措施使得神经监测异常得以纠正。结论:对诱发异常的病例应从操作技术、麻醉、电磁场环境、患者因素等多方面逐一分析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提高监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CXCR7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是一个蛋白质家族,由60余种结构同源、8-10kDa大小的多肽组成,负责吸引白细胞、胚胎细胞、肿瘤细胞,参与炎症反应、组织发育和肿瘤形成.近期发现一种新型受体即CXCR7,广泛分布于软骨、心脏、脑、脾、肾和多种肿瘤细胞,与CXCL12和CXCL11相互作用,促进细胞迁移、血管新生、肿瘤发生、侵袭、转移和抗细胞凋亡.本文将对其发现、结构、分布、组织表达、功能以及与癌症相关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目前国际上经典方法为套扎法,随着组织胶水被广泛应用临床,氰基丙烯酸酯被较多用在内镜下该病的硬化治疗.本文旨在对比两者在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优劣.方法 通过数据统计、定性分析、异质性分析、Meta分析,偏倚分析对已获得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间急性出血止血率、根治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率套扎组高于胶水组,食管静脉曲张组并发症胶水组高于套扎组.结论 氰基丙烯酸酯注射法和套扎法是治疗胃食管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法.治疗胃底静脉曲张时注射法较套扎法再出血率低而并发症发生率相似,所以首选注射法.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时对于复发倾向较高的患者,在权衡并发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注射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