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口腔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评价应用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皮瓣移植重建晚期口咽癌术后口咽部解剖结构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7月~2018年7月,对26例口咽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重建口咽部解剖结构,其中舌根部癌12例,咽侧壁癌5例,软腭癌9例。术中切取的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口咽部组织缺损的面积范围是72.5~40.5 cm2。重建方式:9例重建软腭—翼腭缺损,5例重建翼颌—舌外侧缘缺损,12例重建舌根-咽侧缺损。术后6月的门诊随访和12月、24月、36月的跟踪随访,评价患者开口度、吞咽功能、语音功能恢复和患者的生存状况,并通过鼻咽镜检查评价重建后的咽部结构和腭咽闭合功能,采用中文版FACT-H&N(4)量表计算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结果 26例患者游离皮瓣均成活。术后6月,患者口咽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和解剖结构恢复良好;量表调查显示:患者在身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核心量表总分、头颈模块和量表总分均获得较高的术后生存质量量值,与术前相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腿后外侧游离腓动脉双叶穿支皮瓣穿支血管恒定,设计灵活,组织量丰富,修复方式和幅度多变,是晚期口咽癌术后重建口咽部解剖结构和功能较为理想的穿支皮瓣,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2018年6月—2021年6月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应用LVIS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23例。记录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支架内再狭窄情况,平均随访6~32个月。结果 23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术后1例出现远隔部位再灌注出血,经积极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经抽吸血栓后稍好转。1例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造影复查发现支架内再狭窄,通过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效果良好。术前和术后的狭窄率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LVIS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行、有效。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44-48]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红外热成像(infrared thermography,IRT)技术辅助腓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0月-2021年12月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2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32~76岁,平均56.5岁。舌癌8例、腮腺癌5例、颊癌4例、下颌牙龈癌3例;鳞状细胞癌12例,腺样囊性癌3例,黏液表皮样癌5例。术前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和IRT技术对腓动脉穿支进行定位并辅助设计皮瓣,与术中实际探查情况比较,分析CDU、IRT技术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CDU和IRT技术检测穿支数目及最具活力穿支点的准确性。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供受区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等。结果 与术中探查结果比较显示,术前IRT技术检查腓动脉穿支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22%、50.00%、92.86%、16.67%,均高于CDU检查结果(分别为64.17%、33.33%、84.62%、14.29%)。术前CDU检查共发现腓动脉穿支45支,术中探查证实35支,准确率77.8%;IRT技术检查共发现43个“热点”,术中证实“热点”范围内腓动脉穿支32支,准确率74.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757)。CDU和IRT技术检查发现的最具活力穿支点的准确率分别为80.95%(17/21)和94.74%(18/1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5,P=0.734)。CDU与IRT技术的穿支定位误差分别为(5.12±2.10)、(4.23±1.87)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6,P=0.165)。20例穿支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下肢瘢痕隐蔽,功能良好。无下肢肿胀、疼痛、麻木、踝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与CDU比较,采用IRT技术辅助腓动脉穿支皮瓣术前设计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五例肝细胞患癌者,在肿瘤尚小时已作出确诊。其中一例 AFP 始终是阴性。二例血清甲胎蛋白(AFP)突然上升,故能早期发现肿瘤并作外科手术切除。作者分析了这些病例 AFP 水平出现急剧上升的可能原因,认为或者是由于肿瘤生长速度突然加快,或者是产生 AFP 的细胞系成为主要生长力量,也可能是由于 AFP 的增加打破了 AFP 产生与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的化学疗法。用 Seldinger 氏法通过股动脉,将大剂量抗癌药物注入腹腔动脉。采用这种方法治疗的46例病人中,有33例是一次注入0.5—0.8毫克/公斤丝裂霉素 C 或10—15毫克/公斤5—氟尿噻啶;其余13例则是用相同剂量和同一途径在2—3天内连续灌注。用连续注法的患者67%自觉症状改善,46%客观症状改善,用一次短期给药者则依次为76%和52%,对照组的53例平均存活时间为3.0个月,而用大剂量给药法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一例男性患者。经血管造影表明有右肾腺癌,胸部照片表明两肺已有癌转移。用 X 线照射原发性癌,约五个月后,作右肾切除术前,肺部转移癌已消退,且维持了约两年,亦即确诊为癌症后三年内,肺部转移消退的情况一直没有改变。临床上认为患者的癌肿已消退,可以正常地工作。本例进一步证实:用姑息疗法(包括 X 线照射)来治疗晚期的原发性肾癌,较以往对许多患者所采用的其他疗法,有更大的价值。近年来,有一些关于肿瘤“自然”消退的报导。有些是关于肾腺癌肺部转移病灶的消退。“自然”一词的意义应加以商讨,因所报导的大多数病例,是指癌的自然发展受外科治疗遏制。  相似文献   
8.
1968—1975年之间,对188名肺癌患者给予综合治疗。其中男性169人,女性19人,年龄34—73岁。115名患中央型癌,73名患周围型癌,5人为第Ⅰ期,62人第Ⅱ期,106人第Ⅲ期,15人第Ⅳ期;146人为鳞状上皮癌,23人为腺癌,19人为未分化癌。手术前,患者均接受从前后二野对原发病灶作超伏特照射治疗(一次剂量200—400拉特/天,总剂量2500—4500拉特,超过2—3周)。颈—锁骨上淋巴结放射(一次剂量400拉特/天,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转化式学习在口腔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方法将某医学院2016级本科口腔专业120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以传统学习方式为基础的教学,观察组采用以转化式学习方式为基础的教学,对2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观察组学生在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转化式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水平,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口咽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因素,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所医院1020例口咽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排除和纳入标准筛选出828例患者,建立个人资料信息库,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城乡、婚姻、烟酒史等一般信息以及治疗方式及方法、HPV感染情况、病理分级、TNM分期、临床分期、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治疗及病理学检查情况;通过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多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图。结果 828例口咽癌患者1、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5%、62.4%和5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烟酒史、HPV感染、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以及治疗方式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不同年龄段、饮酒史、HPV感染是影响口咽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口咽癌患者生存预后影响因素较多,建议皖北地区居民定期口咽癌筛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