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一般资料本组480例,均为1997年7月-2004年10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326例(67.9%)。女154例(32.1%),年龄15-76岁,平均41.5岁。其中L4-5椎间盘突出224例L5S1椎间盘突出170例,k4-5、L5S1椎间盘同时突出60例,k2-3、k3-4及3个节段以上同时突出26例。以上病例均有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所有病例均经CT或MRI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1年213例占44.4%,1~5年191例占39.8%。〉5年76例占15.8%;其中381例经过牵引、理疗、按摩、针灸、骶管疗法等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2.
头霉素 C 的产生菌——内酰胺链霉菌(Str.lactamdurans)至少产生两种蛋白酶,本文介绍了内酰胺链霉菌的孢子形成及其与丝氨酸蛋白酶及头霉素 C 产生之间的对应关系。实验采用低产菌株 MA2908及高产变株 MA4505,培养基含肉汁、酵母膏、葡萄糖,摇瓶发酵培养120—130小时,测定蛋白酶用 Leighton 法,头霉素 C 用滤过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腰痛与腰椎Cobb角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8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腰椎融合术后12个月、24个月随访进行回顾性研究,测量腰椎矢状位Cobb角、腰痛的VAS评分及ODI评分,所有患者融合节段≤4个。以前人研究取得的正常人腰椎前凸角度数值(64°±10°)为基准,将本研究中的患者腰椎根据前凸角度(T12~S1)是否符合基准数值分为基准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将两组的VAS、ODI分值、发生腰痛的概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3例患者VAS、ODI评分12个月、24个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腰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51,P<0.05),对照组高于基准组。12个月、24个月随访时两组间ODI功能障碍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高于基准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4个月随访时Cobb角较12个月随访时减少4.02°±2.11°,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末次随访时无椎间不稳、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病例,所有节段均实现融合。结论腰椎融合术后患者的腰痛发生率与前凸角度(Cobb角)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腰椎前凸角度是影响术后腰痛的因素之一,腰椎融合术应当重建甚至增大前凸角。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评估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例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患者施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 术中操作顺利,无神经及血管损伤,全部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内固定相关的并发症,术后无螺钉松动、断裂,植骨区全部骨性融合,JOA评分改善率显著.结论 该术式丰富了颈椎病的治疗手段,操作安全,固定可靠,疗效显著,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次全椎板减压、单枚Cage联合椎弓根钉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月间采用次全椎板减压、单枚Cage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26例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26例均为单节段病变,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术前及术后相对椎间隙高度,按邱勇所提出的标准观察融合情况。采用JOA及ODI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术后相对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融合率为100%。JOA评分由术前(6.94±4.03)分上升到末次随访时的(12.13±3.37)分;ODI评分由术前(52.61±6.75)分降至末次随访(6.42±2.39)分。结论次全椎板减压、单枚Cage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一种治疗腰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术后精神障碍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活动紊乱,表现为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骨科手术中,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在44%~6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作为术后的并发症之一,会造成患者术后病死率增加,影响功能锻炼的依从性,造成术后功能恢复减慢,延长住院时间。目前精神障碍发生的机制不明,一般认为是综合性的因素导致的大脑功能障碍,其中麻醉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加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ervical Cage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同时,颈椎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1例,平均随访6个月。按40分法和JOA评分对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测量颈椎术前术后前柱高度及椎管宽度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加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明显改善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功能。40分法平均37分,改善率83%;JOA评分16.5分,改善率91%;前柱高度平均增加1.28mm;椎管宽度平均增加2.22mm。[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加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有效恢复了颈椎前柱高度、增加椎管宽度,明显改善了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9.
1982年全地区进行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普查,现将调查资料整理如下:氟斑牙调查:全地区十七个县(市)共查116060人,氟斑牙阳性36321人,平均患病率31.30%,白垩型80%左右。病区公社181个占公社总数的22.43%,占调查公社的39.78%。氟斑牙患病率30%以上有93个公社,80%以上88个公社。证实病区有古蔺县76个公社,叙永县58个,筠连县23个,兴文县10个,长宁县4个,珙县5个,高县3个,江安县2个。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1985年美国GaryOnik首先报道了经皮穿刺切吸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以后在各国相继开展。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济南产的电动式经皮腰间盘切吸仪治疗13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男性75例,女性55例;年龄20~69岁,平均36.6岁;病史3~35月,平均14月;单纯L4L5或L5S1一个间隙98例,同时2个椎间隙病变32例。2手术方法术前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腰椎正侧位平片及CT扫描。术前30分肌注抗生素及杜冷丁50~75mg。患者俯卧,于病变椎间隙腹侧垫枕,使病为椎间隙后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