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8篇
综合类   1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开展网上教学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传统的"1支粉笔、2块黑板、3尺讲台"的教学方式将被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所取代.教师备课不再是熟悉教材、书写教案的孤立过程,而是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利用各种信息载体有机的组织起来,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回放信息,全面刺激教育者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将会是主动的学习过程.因此,建设现代化的教学系统是开展网上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INTERNET是计算机互联网,称为英特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开放的,由全世界成千上万个网络及上千万台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知识、信息的海洋,存储着人们所希望查阅的各种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3.
万维网的英文名称是WWW(Would Wide Web)网,是全球性的信息服务网络,它提供了Internet上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浏览、检索和查找信息的方式,这些信息可以是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各种类型,分布在全世界的成千上万的WWW服务器上.  相似文献   
4.
1 建网目的 天津中医学院的中医教育、科研与临床工作在天津市乃至全国中医药系统中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与国外许多大学、医院、科研机构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学术联系和往来,尤其国际学院的对外中医教育和学术交流,为传播中国传统医学有着广泛的影响.为了适应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发展需要,加强院内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使学院发展成为面向国际的中国传统医学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校园网是提高教学科研医疗水平不可缺少的支撑环境,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信息交换的必要条件,也是学院在国内外同行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学生对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及专业发展方向等的认知程度。结合教学改革的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及形成性评价等方面探讨了专业导论课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课程评价。结果显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开设导论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中医舌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中医临床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对舌象诊断也提出了客观化、定量化的新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舌诊原理,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使其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具体化,已成为舌诊研究的必然方向[1]。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中医、中西医结合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都致力于舌诊现代化的研究[2],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带动的信息技术革命,为舌诊现代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回顾40多年舌诊现代化研究的历程,一般认为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1借助现代医学手段,推进舌诊指标微观化舌诊现代化研究的起始可以追溯到20…  相似文献   
7.
数学思维方法与中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医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对于理解中医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采用具体数学问题的不同层次解题方法,尝试性使用数学思维对不同层次的中医理论内涵进行分析,以加强中医与现代科学的联系,为利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中医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医学工作者了解并熟悉如何在矩阵实验室(Matlab)中进行向量和矩阵运算。[方法]从实例和算法两个角度阐述Matlab实践中成药配置问题。[结果]用实例证明将Matlab应用到中成药生产数据分析领域具有实效性。[结论]对中成药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医学领域的迅猛发展,其应用范围遍及临床诊疗工作的各个环节,培养医学领域计算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在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开展网上教学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传统的“1支粉笔、2块黑板、3尺讲台”的教学方式将被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所取代。教师备课不再是熟悉教材、书写教案的孤立过程,而是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利用各种信息载体有机的组织起来,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回放信息,全面刺激教育者的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