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异体甘油保存皮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深度大面积\烧伤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大面积深度烧伤于4-5天即行切痂,以异体甘油皮为支架,将有限的自体皮制作成微粒皮后均匀地复合植于创面。结果:对5例共12个肢体2个躯干进行早期切痂后异体甘油皮+自体微粒皮的复合移植,成活后的创面平堤,外观平整,颜色淡红或近拟正常皮肤,触饮,收缩少,结论:异体甘油保存皮+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是大面积深度烧伤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后电解质紊乱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30例颈髓损伤患者(完全性损伤15例,不完全性损伤15例)血压、心率,血清钠、钾、血浆渗透压、尿量及24h尿钠排出量等资料:23例患者于伤后2-8天出现低钠血症,其中完全性损伤15例全部出现,发生率100%,1例患者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结果 根据血钠水平,经采用控制每日水量、补钠治疗5-14天后,23例均治愈,血钠平均恢复至138(135-142)mmol/l,血浆渗透压、尿钠均正常.结论 低钠血症是颈髓损伤后极为常见的并发症,但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十分少见;机体内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导致的稀释性低钠血症可能是颈髓损伤继发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之一。严格控制入液量及补钠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寻找深度大面积烧伤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 大面积深度烧伤于4~5天即行切痂,以异体甘油皮为支架,将有限的自体皮制作成微粒皮后均匀地复合植于创面。结果 对8例共14个肢体2个躯干进行早期切痂后异体甘油皮+自体微粒皮的复合移植,成活后的创面平坦、外观平整、颜色淡红或近似正常皮肤,触软、收缩少。结论 异体甘油保存皮+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是大面积深度烧伤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疼痛的表现多种多样,疼痛的时间可能是持续性的、间歇性的或阵发性的,疼痛可以不同的性质出现,在同一部位或不同区域常可以体验到一种以上性质的疼痛或以痛觉过敏的形式出现,疼痛的强度或高或低,各种内外在刺激(如触物、冷热刺激、激动等)常可诱发疼痛。疼痛与精神源性因素无关,但心理和精神的失调可能同时出现,究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因此,SCI后疼痛的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量脊髓损伤患者住院康复期的生存质量,以及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干预方式。方法:9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住院康复期的脊髓损伤患者,分为综合康复组和传统康复组;10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骨关节疾患非脊髓损伤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脊髓损伤患者26—50岁占57.14%,损伤原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占73.63%。比较生存质量总分及各领域得分,脊髓损伤患者明显低于骨关节疾患非脊髓损伤患者(P<0.05)。治疗前后比较,综合康复组和传统康复组生存质量总分、生理领域得分、环境领域得分均有所提高(P<0.05),但心理领域得分有所下降,社会领域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总分、生理领域得分综合康复组比传统康复组提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BI均有明显提高(P<0.01),综合康复组比传统康复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康复期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比骨关节疾患非脊髓损伤人群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与传统中医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康复期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言语治疗是失语症的基本治疗手段,而严重缺 乏言语治疗师是当前我国的现实,语言治疗人员兼 职现象普遍存在[1]。我们认为可以让患者家属承 担部分言语训练任务来满足患者康复需要。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颅脑外伤并失语患者16例,均为1994-1998年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患者,住院期间均有家属陪护。男11例,女5例;年龄18─54岁;经头颅CT证实均为左侧脑部受损,其中硬脑膜外血肿5例,硬脑膜下血肿3例,脑挫裂伤8例;开颅血肿清除术8例,去骨板减压术10例。根据《汉语失语症检查法(草案)》[2]结合B…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后电解质紊乱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30例颈髓损伤患者(完全性损伤15例,不完全性损伤15例)血压、心率、血清钠、血清钾、血浆渗透压、尿量及24h尿钠排出量等资料。结果:23例患者于伤后2~8d出现低钠血症,其中完全性损伤15例全部出现,发生率100%,1例患者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根据血钠水平,经采用控制每日水量、补钠治疗10~21d后,23例均治愈,血钠平均恢复至138(135~142)mmol/L,血浆渗透压、尿钠均正常。结论:低钠血症是颈髓损伤后极为常见的并发症,但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十分少见;机体内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导致的稀释性低钠血症可能是颈髓损伤继发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之一。严格控制入液量及补钠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后不同性质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共选取63例I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丹参治疗组和按摩对照组,连续观测VAS评分、PPI评分在治疗第3、7、10天和随访时的变化以及SF-McGill评分在治疗前后和随访时的变化。结果:2组VAS、PPI评分在治疗第3、7、10天以及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脊髓损伤分级和脊髓损伤平面的进一步分析表明VAS、PPI评分变化差异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治疗组SF-McGill疼痛问卷跳动的、锐利的、热-烧灼的、触痛的等描述疼痛感觉类性质以及疲劳的筋疲力尽、惩罚的-令人痛苦等疼痛情绪类反应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治疗组疗效维持时间较按摩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能从感觉上和情绪上明显缓解I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损伤程度对疗效有影响,程度轻的疗效好、持续时间也较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