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2.
抗CMV新药——丙氧鸟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氧鸟苷(ganciclovir,GCV)是无环鸟苷的衍生物。体内外试验证明:它是一种高效低毒、具有较强选择性的广谱抗疟疾病毒化疗剂。目前,国外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其疗效比无环鸟苷强50~100倍。总有效率可达7O~80%,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抗病毒制剂。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将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用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了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2(IL-2)的活性。结果:治疗组25例,IL-2活性分别为1.39±0.17GI和1.60±0.21GI(P<0.01);对照组10例,IL-2活性分别为1.47±0.14GI和1.38±0.20GI(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特异性i-RNA对新生儿外周血IL-2活性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作者同时对35例受试对象进行了2年的定期随访,结果:治疗组25例,无1例发生巨细胞包涵体病(CID),对照组10例中有2例发病。本研究为临床应用特异性i-RNA预防CMV母婴垂直感染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巨细胞包涵体病((CID)是由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新生儿和婴幼儿健康的疾病。美国每年约有1%新生儿因CMV感染致4000多名儿童听力丧失和/或智力减退。长期以来,尽管人们对CMV感染的防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确实有效的防治方法。 已经证明,干扰素(IFN)用于治疗CMV感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CMV感染NK细胞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K细胞是一群CD_3抗原阴性、T细胞受体阴性的大颗粒淋巴细胞。近年来,以其独特的抗肿瘤及抗病毒感染作用而日益受到关注。NK细胞在宿主抗CMV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新生儿外周血中NK细胞数量、形态及功能均与成人有明显差异,对CMV的易感性较成人强。NK细胞对CMV感染靶细胞的杀伤主要通过:(1)直接杀伤;(2)间接作用。正确使用NK活性调节剂,很有可能为防治CMV感染提供一条新的免疫途径。  相似文献   
6.
150例3个月以下婴儿呕吐的临床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在3个月以下婴儿十分常见,是此阶段小儿消化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在各种检查方法中,X线钡餐检查仍不失为其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近年来,国内尚缺乏大组有关X线检查方面的报道。本文仅就我院1988年1月至10月间因呕吐进行钡餐检查的3个月以下婴儿共150例的检查结果,侧重与食管裂孔疝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供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和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观察了i-RNA对CM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和血浆干扰素(IFN)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i-RNA治疗组NK细胞治性治疗后比治疗前平均增加了16.63±10.47%,血浆IFN效价治疗后比治疗前增加了17.3±5.85u/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证明抗CMV的i-RNA对新生儿外周血NK细胞活性和血浆IFN水平均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8.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常见病,见于各年龄组,但以儿童及老年人多发。尽管在现代较先进的监护和处理下,仍有5%的病人死于呼吸肌麻痹和自主神经紊乱。GBS的许多方面还没有得出满意的解释,但近年来在病原学及免疫发病机理的研究上却取得了很大进展。GBS的病原学很早就有人注意到GBS的发生与感染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得到了血清学上的证实。许多研究已表明,GBS病人体内存在着特异的  相似文献   
9.
朱旭芬  罗丽玲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292-2293
目的:探讨有效预防或降低重症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67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467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死亡46例(9.85%),发生肺部感染55例(11.77%);肺部感染治愈40例(72.72%),好转4例(7.27%),死亡9例(16.36%)。结论:医护人员、患者、陪护共同做好病房管理、基础、心理等方面的护理,对预防或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对烧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卓安山陈爱娟张德林申繁星王希珍罗丽玲为探讨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对烧伤患者伤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从致敏动物的肝脾中提取了特异性iRNA,将其用于烧伤患者,并选择与烧伤感染和免疫密切相关的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