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参与运动准备和执行的脑区的激活特点.方法:应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记录12名右利手健康受试者在序列手指运动过程中运动准备与运动执行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采用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AFNI软件包进行每个像素的血氧变化分析,作出与运动准备和运动执行有关的脑激活图.结果:与运动准备有关的激活主要集中在双侧运动前区(PMC)前部,双侧后顶叶(PPC)后部;与执行有关的激活区主要集中在对侧初级运动区(M1),双侧辅助运动区(SMA)本部;而双侧辅助运动区前部、双侧运动前区后部在运动准备与执行过程中均有激活.结论:人脑内与运动相关的脑区功能并非单一.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输尿管癌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输尿管癌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评价MRI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珐用1.5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T2加权成像(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脂肪抑制技术和MR尿路造影(MRU)检查,观察分析2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MRI表现。结果2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中,5例表现为输尿管上端结节状病灶,4例表现为输尿管中段结节或条状病灶,12例表现为输尿管下段或下端结节或条状病灶。T1WI为等、略低信号,T2WI为等、高信号,增强扫描有轻、中度强化。MRU显示输尿管截然中断13例,鼠尾状狭窄中断4例,管壁不规则狭窄僵硬4例,与术中所见梗阻部位及程度完全相符。结论MRI结合MRU能清晰显示输尿管肿瘤的梗阻部位、梗阻程度以及累及范围、周围结构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查序列加做增强扫描,是诊断输尿管肿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延髓内侧梗死(MMI)的临床特征、MRI影像特点、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对温州卒中登记数据库中,经头颅MRI检查确诊的11例延髓梗死病例的临床病史和体检资料、MRI影像资料、常规脑血管病病因学辅助检查(包括脑供血血管彩超、TCD、CTA等)和3~12月随访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临床特征:4例表现为单纯运动型,5例为感觉运动型,1例经典的Dejerine’s综合征,1例为共济失调;(2)MRI影像特点:11例患者中10为腔隙性梗死,1例为延髓半侧梗死。(3)病因:其中7例病人可能的病因为椎动脉硬化伴发的内侧穿通支梗死,1例心源性栓塞,1例椎动脉闭塞,2例原因不明。(4)预后:3~12月后随访其中8例恢复较好,2例有持续的运动障碍和感觉麻木,1例死亡。结论延髓内侧梗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前循环梗死或脑桥梗死;延髓梗死的常见原因为椎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4.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溶栓后的再灌注损伤对患者影响较大,针刺是治疗本病的特色疗法,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通督调神”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miR-124-3p/糖原合成酶激酶β(GSK-3β)/亲环素D(Cyp-D)信号通路及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影响,探讨其防治CIRI的可能机制。方法 2022年6—8月,将10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和电针+激动剂组,每组20只。造模前干预7 d,电针组、电针+激动剂组选取通督调神穴组:百会、风府、大椎穴进行电针干预,1次/d,连续7 d;造模前24 h电针+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分别侧脑室注射miR-124激动剂和抑制剂(5 nmol)。除假手术组,余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后,取大鼠右侧脑皮质,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量表(mNSS)、TTC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TUNEL染色以及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GSK-3β、...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Plackett-Burman 实验设计联用星点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效应面法,考察各影响因素显著性,筛选出大黄地上部位(aerial part of Rheum officinale Baill,APOR)总蒽醌及大黄素提取的最佳工艺,为非药用部位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主要影响因素,采用CCD-效应面积法优选APOR蒽醌提取工艺。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为自变量,总蒽醌和大黄素含量为因变量,通过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完全二次响应曲面的回归拟合,利用三维曲面图直观分析APOR蒽醌提取最佳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总蒽醌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7.25%,时间90 min,料液比28∶1;大黄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85%,时间90 min,料液比40∶1。结论 利用Plackett-Burman 实验设计联用CCD确定了APOR总蒽醌和大黄素的提取工艺,该方法简便,精度更高、重现性好、预测性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下段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接收治疗的子宫下段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取病理诊断以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超声诊断结果对观察组,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超声诊断下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诊断准确率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检查下,对患者疾病诊断的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0.865、0.912,超声检查下,患者主要表现为妊娠部位呈低回声线状、宫腔面不平整、孕囊下缘接近子宫瘢痕、子宫肌层变薄、周围血流增加、下段膨大等。结论:在子宫下段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对患者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的妊娠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其疾病类型检查结果也与病理检查并无显著差异,可为临床进一步诊断治疗该类患者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杜旺  汤铜  钱波  李佳  郑璐  童婷婷 《安徽医药》2018,22(3):463-466
目的 研究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RASSF1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60例乳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RASSF1A的表达情况;统计60例临床病例的各项临床、病理资料,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RASSF1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35% (21/60),而在癌旁组织中86.7% (52/60),癌旁组织中RASSF1A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癌组织(P<0.05);RASSF1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无、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表达有关;TMN分期中的Ⅰ期、Ⅱ期以及部分ⅢA期(T3N1MO)患者RASSF1A表达48.4%(15/31)高于Ⅲ期(除T3N1MO外)患者20.7% (6/29)(x2=5.053,P=0.025).结论 相较于癌旁组织,乳腺癌组织中存在RASSF1A表达缺失的情况,其缺失表达与和淋巴结转移有无、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HER-2、Ki-67、TMN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一测多评法对大黄地上部位提取物的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基于一测多评法初步建立大黄地上部位提取物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通过薄层色谱、指纹图谱主要色谱峰指认、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对大黄地上部位提取物进行质量控制;建立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对大黄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利用其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其量,实现一测多评.结果 薄层色谱供试品与对照品在相同位置显相同颜色斑点,提取物指纹图谱具有6个代表性色谱峰,其中5个已指认,总蒽醌在4.944~29.664 μg/mL线性良好(r=0.999 0),一测多评法结果显示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成分的平均回收率依次为97.08%、95.78%、100.60%、97.47%,其RSD依次为3.32%、2.42%、3.72%、2.67%.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过薄层色谱及指纹图谱可定性鉴别大黄地上部位提取物主要化学成分,紫外分光光度法可定量提取物中总蒽醌质量分数,一测多评法可定量提取物中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的质量分数,该方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大黄地上部位提取物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川贝母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保证川贝母的充分合理利用,现对川贝母的本草考证、植物来源、产地、化学成分、提取工艺以及药理研究进行综述,为川贝母的质量标准研究、非药用部位资源的开发以及新药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童婷婷  姜政  刘畅  曹国栋  胡丹 《重庆医学》2016,(15):2095-2099
目的 对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7、10、14 d疗效进行Meta分析,以客观评价其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PubMed数据库,查找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不同疗程三联疗法治疗H.pylori感染的相关文献,运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在H.pylori根除率方面,10 d和14 d疗程效果优于7d疗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 d vs.10 d OR=0.72,95%CI:0.53~0.96,P=0.030;7 d vs.14 d OR=0.49,95%CI:0.31~0.79,P=0.003),但10 d和14 d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9,95%CI:0.47~1.34,P=0.390);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7、10、14d3个疗程分别两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dvs.10 d OR=1.05,95%CI:0.75~1.47,P=0.780;7 d vs.14 d OR=0.80,95%CI:0.32~2.00,P=0.630;10 dvs.14 d OR=0.82,95%CI:0.45~1.50,P=0.530);在临床症状缓解率方面,上述各组间对比亦无统计学证据支持何种疗程更加有效(7 d vs.10 d;OR=0.79,95%CI:0.31~2.04,P=0.630;7 d vs.14 d:OR=0.72,95%CI:0.26~2.00,P=0.530;10 d vs.14 d:OR=0.92,95%CI:0.32~2.63,P=0.870).结论 在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H.pylori感染时,结合患者经济负担及依从性考虑,建议用药10 d则可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