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梗死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丁苯酞注射液对VEGF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发病1、3、7、10、14d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头颅CT测量梗死灶面积,将中等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用药组和非用药组,非用药组按常规治疗方案,用药组在病后第一天至第十四天加用丁苯酞注射液,2次/d 25mg静滴,3个月后采用m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各时相血清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VEGF水平发病当天即升高,在7d达最高,第十天开始下降,14d降至最低;用药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非用药组(P<0.01);预后较好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预后较差者(P<0.01)。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能使VEGF表达增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按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屈光度原则验光其矫正视力分布,给青少年近视验光配镜工作和相关眼科临床工作提供视力参考。方法统计2010、2011两年间来我院视光学诊疗中心验光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年龄8~18岁,共22161人(44322只眼),依据最佳矫正视力分组:<0.8组、0.8组、1.0组、1.2组、1.5组、2.0组。结果<0.8组578只眼、0.8组1604只眼、1.0组10024只眼、1.2组18208只眼、1.5组9776只眼、2.0组4132只眼。经单变量的χ2检验,P<0.05,青少年近视最佳矫正视力分布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近视的验光配镜原则应是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屈光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是否随治疗时间延长,其视力会均匀一致的逐渐提高及治疗12个月后的整体疗效。方法2011年2月至6月我院就诊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82人(152眼),经过正规的弱视治疗,记录每3个月弱视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共计4次,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眼矫正视力并非随时间延长而均匀一致的提高,各治疗阶段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12个月的综合治疗,弱视治疗的有效率达98.03%,各阶段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的治疗,矫正视力并非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均匀一致提高,但总的疗效是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10~15岁调节功能正常、超前、滞后的近视儿童显然验光与1%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验光结果的一致性,以指导儿童近视的验光配镜工作。方法前瞻性研究。等距随机抽样2013年7-8月间来唐山市眼科医院视光学诊疗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224例(448眼),按调节功能分为正常(107眼)、超前(152眼)及滞后(189眼) 3组,各自对比散瞳前显然验光、散瞳验光及瞳孔恢复后复查验光屈光度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检验。结果调节功能正常组和滞后组3次验光所测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0.76,P>0.05);调节超前组3次验光所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P<0.05)。结论10~15岁近视儿童验光配镜时,调节功能滞后和正常患者综合验光仪显然验光结果可直接用于指导配镜,对于调节超前的患者,需要以阿托品散瞳验光结果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可导致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增多、康复延迟、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并可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和远期生活质量.有的甚至可能持续数年,最终发展为老年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1].发生POCD的骨科手术患者,在早期,躁狂型POCD患者不配合治疗,不恰当的肢体活动会造成骨折移位或关节脱位;而抑郁型POCD患者对外界刺激反应性降低,易并发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晚期,POCD则会降低患者的手术疗效,增加术后死亡率.并且骨科手术相对其他非心脏手术具有更多的POCD高危因素,POCD发病率更高.现对骨科POCD相关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方托吡卡胺眼水快速散曈验光在儿童屈光测量中的应用范围。方法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水和1%阿托品眼用凝胶先后分别对202例(382只眼)眼位正常屈光不正儿童散瞳后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对两种药物散瞳检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7岁组远视、近视和8~11岁组远视两种药物散瞳检影验光所得结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8~11岁组近视、12~15岁组远视、近视两种药物散瞳检影验光所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托吡卡胺快速散瞳验光方法适用于眼位正常的8岁及以上近视儿童和12岁及以上远视儿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氟西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认知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口服氟西汀;对照组35例,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4、8周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第4、8周,两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5、6.364,P=0.048、0.016)。治疗后第8周,两组患者MoC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32,P=0.000)。随着氟西汀治疗时间的延长,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下降(F=6.229,P=0.001),MoCA评分升高(F=27.404,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氟西汀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与认知功能,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二氯化钴预处理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的影响;探讨缺氧缺血环境中SDF-1α/CXCR4生物轴对脑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6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氧预处理组(n=84)、模型组(n=84)。按缺血后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6 h、24 h、3天、5天、7天、14天6个亚组。采用改良Longa方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缺氧缺血后脑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观察脑缺血后再灌注两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皮层区各个时间点SDF-1α及CXCR4的表达变化。结果 TTC染色显示,缺氧预处理组及模型组大鼠6 h时即可见明显梗死灶,24 h脑梗死体积趋于稳定。两组大鼠24 h、3天、5天、7天、14天5个时间点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预处理组各时间点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均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两组于脑缺血再灌注6 h皮层区SDF-1α、CXCR4表达明显增加,7天表达至高峰,随后表达逐渐减少,14天仍有表达。缺氧预处理组各时间点皮层区SDF-1α、CXCR4的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多于模型组(P0.05)。结论二氯化钴预处理能缩小脑梗死体积,其可能通过上调SDF-1α、CXCR4的表达水平,诱导脑缺氧耐受,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缺血组织迁移,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丁苯酞对恶性肿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收治的86例恶性肿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其中丁苯酞组43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抗栓、稳定斑块以及对症降糖、降压等综合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每次100 ml,每天2次静脉滴注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记录相关并发症评估预后;在治疗前(入院时)及治疗后(入院14 d)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的水平并计算差值,评估丁苯酞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 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14 d,NIHSS评分逐渐降低,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6(4,10)比10(4,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65%(2/43),与对照组的2.33%(1/43...  相似文献   
10.
影响青少年近视发展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发展速度与眼位、调节、主导眼、年龄及性别的关系,研究影响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相关因素,用于指导青少年近视的防控工作。方法采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视光学门诊就诊且复查资料完整的青少年真性近视眼患者822例(1644只眼),建立档案,测量并记录患者的屈光度、眼位、调节、主导眼、年龄及性别信息等,予以配戴最佳矫正视力的最大正镜化(MPMVA)为原则处方的眼镜。一年后复查患者的屈光状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视发展速度外隐斜视者明显快于正位及内隐斜视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隐斜视及正位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滞后者明显快于调节超前及调节正常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调节超前及调节正常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发展速度在13-14岁增长最快;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男与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眼位、调节是促进近视的发展因素;13-14岁近视发展速度最快;合理的验光配镜方法及调节功能训练可能减缓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