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鲜冰冻血浆制备中凝血因子活性保护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新鲜冰冻血浆(FFP)制备过程中如何保护Ⅴ、Ⅷ因子活性,并探讨对其活性影响的因素。方法通过实验研究和对日常工作的操作过程分析总结。结果离心温度、操作间的温度、操作台面的温度、制备过程的速度、水浴溶解过程、保存时间等均对凝血因子活性有影响。结论温度和时间及制备过程是影响Ⅴ、Ⅷ凝血因子活性的主要因素,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必须要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国产第4代与第3代HIV检测试剂检测不同类型样本的能力。方法:用1种国产第4代HIV检测试剂和2种第3代HIV检测试剂平行检测5组不同类型的样本,分析它们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3种试剂检测HIV国家参考品时结果均符合要求,但检测最低检出限样本时,第4代试剂要优于第3代试剂。检测1ncu/ml室内质控血清时,S/CO平均值相差不大,CV值均在15%范围内。检测560份无偿献血者样本时,第4代试剂出现6例假阳性,2种第3代试剂各出现2例假阳性,其中1种第3代试剂出现1例假阴性。检测经确认为HIV阳性的样本时,2种第3代试剂分别出现1例漏检和2例漏检现象。检测具有干扰因素的样本时,3种试剂检测结果一致,不存在交叉反应现象。结论:第4代HIV检测试剂敏感度好于第3代HIV检测试剂,但特异性比第3代检测试剂稍差,可用于献血者的筛查,保证血液安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静脉血与血袋抗凝血检测结果有无差异 ,笔者对 1 1 985名街头无偿献血者中静脉血样检测结果异常者 ,同时取血袋抗凝血样进行了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材料1 .1 试剂 :ELISA法 HBs Ag、抗 - HCV,均为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梅毒试验TRUST法 ,为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ALT赖氏法 ,为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1 .2 仪器 SLT Columbus洗板机 ;SL T SpectraIII酶标仪 (奥地利产 )。2 方法 将献血者采血后的血袋采血管中的血液放出 5 ml置于试管内为静脉血 ,返回到血袋中的血液…  相似文献   
4.
5.
温度和时间对Ⅴ、Ⅷ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度、时间对Ⅴ、Ⅷ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对同份血浆留多个样本,每种标本留2份(其中1份离心处理),分别置于4℃24 h、72 h,室温24 h,测其Ⅴ、Ⅷ凝血因子活性。结果①Ⅴ、Ⅷ凝血因子标本在4℃、室温放置24h、4℃放置72 h,标本间离心前与离心后,其活性Ⅷ因子平均下降1.1%(IU/m l),Ⅴ因子平均下降1.9%。②Ⅷ因子4℃24 h后与新鲜相比活性下降7.8%,72 h后下降11.2%,Ⅴ因子24 h后下降了3.3%,72 h后下降18.2%。③置4℃24 h与72 h,Ⅷ因子平均下降3.4%,Ⅴ因子下降14.8%。④4℃与室温24 h比较,Ⅷ因子活性平均下降了0.73%,Ⅴ因子活性平均下降了1%。⑤血型之间差异,4℃24 h后Ⅷ和Ⅴ因子活性分别为:A型下降了8%和2%,B型下降了8%和5%,O型下降了7%和3%,AB型下降了8%和3%;4℃72 h后Ⅷ和Ⅴ因子活性分别为:A型下降10.5%和19.5%,B型下降11%和20.1%,O型下降11.3%和20.3%,AB型下降12%和11.8%。结论①血浆在4℃放置24 h与在室温放置24 h相比较,对Ⅴ、Ⅷ凝血因子活性影响差异很小。②4℃和室温下,同份标本在放置同样的时间离心前后Ⅴ、Ⅷ凝血因子活性下降很小。③Ⅷ因子活性在标本置24 h检测时下降相对较大,Ⅴ因子活性在72 h检测时下降相对较大。④Ⅷ因子活性在4℃24 h和72 h后下降程度,ABO血型间相差很小;Ⅴ因子活性在4℃24 h后下降程度,ABO血型间相差相对较大,72 h后A、B、O下降在20%左右,而AB型下降相对较少,为12%左右。  相似文献   
6.
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输血过程存在经输血感染病毒性疾病的风险,目前主要通过严格筛选献血者,以及对其血液进行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这2条途径来控制经血液传播病毒性感染疾病的发生[1].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检测项目的有限性、新病毒不断出现等因素,仍不能完全杜绝输血相关病毒感染[2].因此,对血液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是保障临床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目前,采、供血机构应用较多的病毒灭活方法是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lus light,MBP)照射血浆,此技术已在采、供血机构开展多年.有研究表明,病毒滴度的降低程度与所使用的可见光强度和亚甲蓝浓度呈正相关关系[3].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干式化学法在无偿献血者采血前ALT检测的适用性.方法 用干式化学法分析仪及ALT测试条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速率法及ALT测定试剂盒,分别对300名无偿献血者进行ALT检测,对2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取3种不同定值ALT质控血清,分别用干式化学法与全自动速率法进行精密度对比实验.结果 干式化学法与全自动速率法检测ALT结果有相关性,300名无偿献血者ALT检测总符合率为99.0%;干式化学法与全自动速率法检测3种不同定值ALT质控血清精密度较好,变异系数(CV)均<10%,但干式化学法检测ALT精密度差于全自动速率法精密度.结论 干式化学法操作简单、快速方便,可用于街头献血屋或流动献血车献血者采血前的ALT检测.  相似文献   
8.
全血质控物配制标准液在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是血站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质量控制的检查项目之一~([1]),也是临床溶血性疾病和溶血性输血反应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传统的标准液制备方法较为繁琐~[2],我们采用全血质控物配制标准液,对80份血浆进行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并与传统方法制备的标准液进行比较,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胶体金试剂检测梅毒抗体在献血者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献血法>实施后,为了减少不合格血液的采集,本市从1999年7月起采用金标HBBAg试纸条对献血者进行HBsAg筛查,有效地控制了因HBsAg阳性而造成的血液报废[1].近年来由于梅毒等性病感染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2],在现有的采血模式下因梅毒阳性而导致血液的报废也在逐年增加[3].  相似文献   
10.
正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因自身造血功能障碍或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而需要输注血小板。目前血小板的保存主要是血浆悬浮,有的患者因血浆蛋白成分而发生输血过敏反应。洗涤血小板解决了这部分患者因血浆蛋白成分而发生输血过敏反应这一问题[1],同时也为需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减少输注无效的发生提供一种方法。但因洗涤血小板的制备以前多数血站采用CS-3000型血细胞分离机对献血者进行血小板的采集,要双臂穿刺,不方便献血者活动,并且机器噪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