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4篇
外科学   107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9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早期短程大剂量生长激素对鼠短肠综合征肠道增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震东  秦环龙 《上海医学》2002,25(Z1):33-35
目的观察早期短程使用大剂量生长激素(GH)对短肠综合征(SBS)鼠残存肠道增生反应的影响.方法20只SD雄鼠,切除85%小肠,制成SBS模型,分为大剂量GH治疗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GH治疗组术后1~5 d,予GH 5.70 mg@kg-1@d-1分2次皮下注射;对照组注射等量注射用水.结果两组摄食量、体重减少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回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升结肠黏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短程大剂量GH治疗SBS并不能促进残存肠道黏膜代偿性增生.  相似文献   
3.
管饲喂养发生误吸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0 引  言  临床上 ,由于疾病治疗的需要 ,实施管饲营养的病人逐渐增多 ,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发生 ,其中误吸是发生吸入性肺炎最常见的原因 ,可导致并发症和病死率增加。为此 ,有必要对管饲喂养误吸危险因素及防治作一分析 ,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1 误吸基本概念  误吸是指异物经喉头进入呼吸道而言。这些物质包括唾液、鼻咽部分泌物、细菌、液体、有毒物质、食物、胃内容物等。误吸可以是毫无知觉地发生 (无症状 )或有前兆 (有症状 ) ,大约有 5 0 %~ 70 %的病人多是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发生。根据吸入量又可分为…  相似文献   
4.
老年及儿童外科病人输血治疗的特殊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已成为临床所共识。为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老年及儿童外科病人作为特殊群体,在输血治疗中的特殊性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谷氨酰胺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小肠营养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35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 ,A组为正常对照组 ,B组为谷氨酰胺肠外营养组 (Gln TPN) ,C组为不含Gln的常规TPN组和经肠道营养的D组。内毒素以每天每公斤体重 2mg的剂量 ,混入营养液或等渗盐水中 ,持续滴注 5d。结果显示 ,B组肠壁蛋白质和DNA含量高于C组 ,其中回肠蛋白质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在绒毛高度、小肠粘膜及全层厚度等指标B组也明显优于C组 (P <0 .0 5) ,经肠道营养的D组在上述组织学观察数值上均与正常组相近 ,且粘膜厚度、绒毛高度均超过正常值 (P <0 .0 5)。B、D两组肠道细菌易位率均低于C组 (P <0 .0 5)。研究结果表明 ,加入Gln的TPN有助于防止内毒素血症大鼠肠粘膜萎缩及细菌易位。早期应用经肠道营养更具有积极的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硒的生理作用,缺乏硒的临床表现,硒代谢异常与各种疾病的关系,硒在营养支持中的作用补充本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综述,旨在进一步阐明硒在营养支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血清P53抗体和组织P53蛋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p5 3抗体 (p5 3A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了解其与肿瘤组织p5 3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2 0 0 2年 7月至 2 0 0 3年 12月的结直肠癌病例 178例。对照组为 4 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血清p5 3Ab检验采用酶联免疫法 :肿瘤组织p5 3蛋白表达测定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结果 :178例结直肠癌中33例血清p5 3Ab阳性 ,阳性率 18.5 4 % ;4 0例对照组检测阴性 ,特异性 10 0 %。血清p5 3Ab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发生的部位无关 (P >0 .0 5 ) ;血清p5 3Ab阳性为Dukes’分期B期 (16 / 71,2 2 .5 4 % )、C期 (12 / 5 5 ,2 1.82 % )和D期(5 / 30 ,16 .6 2 % )。 10 3例肿瘤组织p5 3蛋白阳性 (5 7.87% ) ,75例阴性 (4 2 .13% ) ;血清p5 3Ab阳性者 6 9.7%组织表达阳性 ,30 .3%组织表达阴性 (P <0 .0 5 )。随访 6~ 2 4个月 ,肿瘤复发率在血清p5 3Ab阳性和阴性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平均存活时间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研究表明血清p5 3Ab的产生伴有肿瘤组织p5 3蛋白的积聚 ;因为抗体检测的低敏感性 ,血清p5 3Ab不能作为术前的肿瘤指标 ;但由于它的高特异性 ,对今后的随访可能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益生菌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微生态及紧密连接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屏障功能及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经胰管注射3%牛磺胆酸钠造成大鼠AP后,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和PN+益生菌(益生菌组),持续5天;第6天处死大鼠,取腔静脉血、肺及肝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匀浆作细菌培养测细菌易位率;取末段回肠和结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其跨膜结合蛋白表达,电镜观察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超微结构;取盲肠内粪便作厌氧培养及细菌种群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益生菌组大鼠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PN组(P<0.05),而潜在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低于PN组(P<0.05),DNA指纹图谱也显示益生菌组优势菌群的基因条带和正常大鼠具有较高一致性,与PN组相比则有明显差异;益生菌组小肠和大肠跨膜结合蛋白的表达明显优于PN组(P=0.001,P=0.036),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微绒毛较完整;益生菌组大鼠的血、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低于PN组(P=0.0413).结论 益生菌能纠正AP大鼠PN时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肠上皮跨膜结合蛋白表达,维持肠上皮紧密连接,减少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9.
医院首要关注人才,而后是服务,再后是技术,最后是绩效.各关键因素有机整合方可彰显医学人文,是为医之“道”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归纳按“李氏三联征”概念指导诊断和治疗慢性便秘继发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的经验。方法“李氏三联征”的概念包括:(1)临床症状:便秘、营养不良、上消化道梗阻(呕吐、进食困难)三联症状;(2)解剖学表现:具有横结肠下垂、脾曲升高和肠系膜上动脉压迫三联解剖异常;(3)治疗:均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胸膝位、菌群移植三联治疗。根据“李氏三联征”概念,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和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78例慢性便秘继发SMAS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基本信息、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营养指标、胃肠生活质量指数和Wexner排粪评分,按上述“李氏三联征”的标准进行评估和治疗,对临床症状和解剖学特征指标进行随访,记录治疗后1、3、6和12个月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有“李氏三联征”特征,均存在严重便秘、营养不良及上消化道梗阻的临床表现,均具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征象和明显的脾曲升高的解剖学表现。经肠内营养支持、胸膝位及菌群移植三联治疗后,69例(88.5%)症状明显改善,9例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69例非手术患者经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进食,1个月后便秘相关指标改善,至12个月后时,每周自主排粪次数从治疗前(1.0±0.8)次增加至(5.0±1.6)次,胃肠生活质量指数由治疗前(52.7±8.5)分增加至(93.2±7.5)分,Wexner排粪评分由治疗前(19.1±2.5)分下降至(6.2±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随访1个月后营养指标改善,至12个月后时,体质指数从治疗前(17.9±1.8)kg/m2增加至(21.0±1.3)kg/m2,总蛋白由(65.2±5.7)g/L增加至(68.3±4.2)g/L,白蛋白从(32.1±5.1)g/L增加至(40.4±3.0)g/L,纤维蛋白原从(1.9±0.5)g/L增加至(2.4±0.5)g/L,前白蛋白从(163.2±5.3)mg/L增加至(259.1±45.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上消化道造影及肠系膜上动脉成像均显示十二指肠受压征象解除,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从治疗前(17.4±3.8)°增加至(37.8±5.8)°(t=-22.26,P<0.001)。结论慢性便秘继发SMAS患者具有“李氏三联征”的异常三联临床症状和解剖学表现时,应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胸膝位及菌群移植三联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