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雄激素结合蛋白在单纯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旨在探讨雄激素结合蛋白在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标本和20例正常人的前列腺组织标本中雄激素结合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前列腺增生组织中雄激素结合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研究表明雄激素结合蛋白在前列腺增生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患者术前、术后m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J)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I。ISA法对48例膀胱肿瘤患者及50例正常人lIn清中IGF一1、VEGF的检测,了解膀胱肿瘤患者在术前、术后血清中IGF一1、VEGF的水平变化。以及不同病理分级和不同浸润深度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IGF一1、VEGF水平的异同。结果:术前、术后第7天,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IGF-l、VEGF值明显高于正常人;术后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的IGF-1、VEGF的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水平;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或浸润深度的增加,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IGF一1、VEGF的水平也升高;同时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的IGF1和VEGF水平均升高,且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结论:监测膀胱肿瘤患者妞清中的IGF一1,VEGF的水平的变化,对预测肿瘤恶性潜能和肿瘤的发展情况,以及了解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工业发展,环境中致癌因素增多,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近年来,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它的发生、发展涉及多基因,多因素,是致癌物质引起基因异常表达的结果。研究各种化学致癌物质的作用机制,寻找敏感、特异的生物学标志物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吡柔比星早期膀胱灌注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 ̄01—2012 ̄03的161例浅表型膀胱肿瘤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患者,分为三组,术后均做了定期复查及随访。A组(58例)为吡柔比星术后早期膀胱灌注组,B组(51例)为吡柔比星术后常规膀胱灌注组,C组(52例)为羟基喜树碱术后早期膀胱灌注组。结果 2年复发率,A组为10.3%,B组为25.4%,C组为25.0%。三组均无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及全身反应。A组出现尿频尿痛为10.3%,血尿为6.8%;B组尿频尿痛为9.8%,血尿为5.8%;C组出现尿频尿痛为11.5%,血尿为5.7%。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吡柔比星早期膀胱灌注是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肿瘤患者血清p53抗体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血清p53抗体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肾肿瘤患者58例、良性肾疾病患者20例和健康人30例,以及肾肿瘤患者术前和术后7d进行血清p53抗体检测。结果肾肿瘤组中有13例血清p53抗体阳性,阳性率为22.4%,健康组及良性肾疾病组则无1例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肾肿瘤患者血清p53抗体指数和吸收率明显高于健康组及良性肾疾病组,且与肿瘤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关系(均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原发肿瘤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肾肿瘤组术后7d血清p53抗体指数及吸收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p53抗体用于肾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动态监测血清p53抗体水平对判断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肾肿瘤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血清癌胚抗原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肾肿瘤患者58例、良性肾疾病患者20例和健康人30例,以及肾肿瘤患者术前和术后7d进行血清癌胚抗原检测.结果 肾癌患者血清CEA水平高于良性肾疾病患者及健康人,肾癌患者血清CEA水平与肿瘤分期有密切的关系(P<0.05),术后7天较术前血清CEA水平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癌胚抗原用于肾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术后血清癌胚抗原水平明显下降,动态监测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对于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48例膀胱肿瘤患者及50例正常人血清中IGF-1的检测,了解膀胱肿瘤患者在术前、术后血清中IGF-1的水平变化,以及不同病理分级和不同浸润深度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IGF-1水平的异同.结果 术前、术后第7天,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IGF-1值明显高于正常人; 术后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的IGF-1的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水平;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或浸润深度的增加,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IGF-1的水平也升高.结论 监测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的IGF-1的水平的变化,对预测肿瘤恶性潜能和肿瘤的发展情况,以及了解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抑制补体激活对脓毒症大鼠肺组织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体抑制剂眼镜蛇毒因子(CVF)抑制补体激活对脓毒症大鼠肺组织的作用。方法14.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300g)被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48只。A组(假手术组)仅开腹翻动盲肠后关腹,B组(脓毒症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C组(CVF组)在CLP前24h按50μg/kg注射CVF以耗竭补体,而A组和B组则在术前24h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4、8、12、16、24h6个时间点处死动物后大体观察各组大鼠肺脏及胸腔积液变化,并采集肺组织标本检测肺组织MPO水平,同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B组可见肺组织实变区及胸腔积液情况随时间增长逐渐加重,C组明显减轻,A组没有相关表现。A组肺组织MPO水平术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B组和C组则迅速升高,除2h外,其余时间点均显著高于A组(P〈0.05或P〈0.01),但C组显著低于B组(P〈0.05或P〈0.01)。肺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提示B组损伤最严重,C组明显减轻。结论补体抑制剂CVF可以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的聚集,并有效减轻脓毒症大鼠的肺损伤,显示出对肺组织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应用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某院收治的7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7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应用传统手术治疗与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及IPSS评分、残余尿量(RU)、最大尿流率(Qmax)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IPSS评分、残余尿量(RU)、最大尿流率(Qmax)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应用效果理想,可以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还能减少残余尿量(RU),优化IPSS评分与最大尿流率(Qmax),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