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2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①目的紫外线辐照血液疗法(UBI)是目前国内广泛开展的一项治疗技术,许多疾病血浆巯基的含量降低,为探讨UBI治病机制,本研究观察了UBI疗法对血浆巯基含量的影响。②方法选择32例脑动脉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治疗前取血检测血浆巯基含量,然后对病人行UBI治疗,在治疗第5次、第10次后再次取血观察血浆巯基水平。③结果脑血管病病人血浆巯基水平下降,经UBI治疗后血浆巯基水平逐渐升高,治疗5次及10次后血浆巯基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t=2.09,P<0.05;t=4.34,P<0.01)。④结论UBI疗法可提高血浆巯基水平,对于防治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报告了100例脑动脉硬化、高粘滞综合症的病人,经紫外线辐射血液充氧输入疗法后,自身对照观察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血浆比粘度、全血粘度高切、低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率均明显下降;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提示该疗法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有良好的影响,可起到干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检测32例脑动脉粥样硬化和28例脑血栓病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33例年龄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D-二聚体含量在对照组为0.43±0.26mg/L;脑动脉粥样硬化组与脑血栓形成组(病后<7d、4w、6w3个时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86±0.48、1.02±0.97、1.07±1.04和1.05±0.87mg/L,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均<0.001),但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栓形成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D-二聚体可作为检测血栓前状态和病情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遗传性感觉性神经根神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遗传方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本病多发生在欧美各国.我们收治一个家族3例患者,为显性遗传,属国内第一组,现报道如下.例1,肖某,女,?6岁,4年前无原因发生左足底第二、三趾间无痛性溃疡,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定101例脑动脉硬化(AS)患者血清脂蛋白及载脂蛋白AI及B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2C、3C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的差异(P<0.001)。此变化随年龄增加而逐渐缩小,其中载脂蛋白B71岁以上则无变化,说明青壮年脑动脉硬化与血脂相关,而71岁以上则关系不大,倾向于自然衰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红光激光对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分泌及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红光激光分别照射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10min、20min和30min后,分别于照射后15min、30min、1h、3h和6h检测培养上清液中NO的含量,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内皮细胞内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结果2mW红光激光分别照射10min、20min、30min可使内皮细胞内eNOS表达增强,分泌NO水平上升,并于1h后达峰值,随后逐渐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照射30min组作用最明显;红光激光照射对内皮细胞内iNOS的表达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光激光可通过增强内皮细胞内eNOS的表达来促进NO的分泌;红光激光对内皮细胞内iNOS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神经病,国内已报导10余例.最近几年我们收治4例,报道如下。 例1,女,16岁。4年前无原因出现左足底第二、三趾间溃烂,无痛。但足部冷热感觉消失。经麻风病院检查排除麻风。父母系近亲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探索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参考指标。②方法采用化学比色法及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对34例脑卒中病人和31例正常人红细胞(RBC)膜Na+-K+-ATPase活性及RBC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进行了测定。③结果脑卒中病人RBC膜Na+-K+-ATPase活性及RBC内SOD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3.310,P<0.01;t=2.462,P<0.05)。④结论RBC膜Na+-K+-ATPase活性及RBC内SOD水平可作为脑卒中诊断的参考指标,其变化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光化学脑梗塞动物模型建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某些光敏性染料在特写波长光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的原理,建立家兔局部脑梗塞动物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制作简单,重复性好,病灶的部位、大小和深度容易控制,动物存活时间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脑梗塞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8例透明中隔缺失伴发其它畸形,均经CT证实,并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8例中,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47岁,平均35.2岁。全部患者均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脑电图除1例正常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透明中隔缺失的CT出现率为0.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