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亚甲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治疗结果,总结分析对不同阶段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方法。结果本组25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8例有甲亢症状,全部病例均有甲状腺肿大及疼痛,3例行甲状腺核素检查,12例摄碘率(8例行甲状腺ECT)提示FT3、FT4与甲状腺摄碘(锝)率呈分离现象,3例甲状腺摄锝功能正常。结论亚急性甲状腺炎早期需要与上呼吸道感染及甲状腺亢进鉴别,中期及恢复期需要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区别,此外,还需要与桥本甲状腺炎相鉴别。本病摄碘或摄锝功能低下,而甲状腺激素升高,即所谓"分离现象",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应重视病史和体检,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尤其核医学检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江宣 《海峡药学》2010,22(4):77-79
目的比较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每日2次皮下注射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为期12周的随机、开放性比较研究。80例T2DM患者被随机分为诺和锐30治疗组和诺和灵30R治疗组,采用每日早、晚餐前两次皮下注射方案,观察两组患者5个时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诺和锐30治疗组三餐后血糖水平明显低于诺和灵30R治疗组(P〈0.05);诺和锐30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诺和灵30R组,严重低血糖发生次数约为诺和灵30R组的45%;两组HbA1C、胰岛素用量及其他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尽早使用诺和锐30R,能使血糖控制更平稳,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温州市超重肥胖少年儿童的临床特征。 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横断面研究。入组对象来源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暨育英儿童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6~16岁的中小学生,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组,分别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计算BMI,并检测肝脏B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计算HOMA-IR、HOMA-B。 结果 共有312例少年儿童纳入研究,其中肥胖组109例,超重组89例,正常组114例。超重及肥胖少儿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高于体重正常少儿(P<0.01及P<0.05);超重及肥胖少儿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高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体重正常少儿(P均<0.05);肥胖少儿脂肪肝的患病状态高于超重和体重正常少儿(49% vs. 0%,8% vs. 0%,P均<0.01);超重及肥胖少儿的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体重正常少儿(P均<0.01)。 结论 超重肥胖少年儿童已经表现出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特征,如转氨酶的升高,血脂异常,脂肪肝患病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吡格列酮片30 mg qd; B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 tid; C组给予吡格列酮片30 mg qd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 tid。治疗6个月后,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酶、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等指标,肝脏超声影像学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评价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肝酶、血脂、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 A、C两组患者的空腹胰岛素(FIN)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C组患者的肝酶、三酰甘油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血脂和FIN、IRI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1);A组的IRI明显低于B组,而肝酶水平高于B组(P<0.01)。治疗后,3组患者治疗后肝脏B超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C组肝脏B超积分明显低于A组、B组(P<0.01),B组积分也明显低于A组(P<0.01); B组、C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均明显优于A组(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为88.2%,明显高于A组(65.0%)及B组(68.4%)(P<0.05),三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显著,能降低患者肝酶、血脂及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肝纤维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给予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10μg加入生理盐水50mL微泵注射1日1次30min,依帕司他片50mg 1日3次口服;对照组25例单用依帕司他片50mg 1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周,治疗前后均进行肌电图检测四肢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正中神经、腓神经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均有好转,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及P<0.01).结论 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用依帕司他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化治疗对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96例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前后分别予馒头餐试验,同步测定血糖、胰岛素和C肽,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强化治疗后的血糖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6.8±1.2%)显著低于治疗前(9.8±1.8%)(P<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增高,分别为-367±(-4.20)、-8.70±(-0.21)(P<0.01).结论对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尽早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降低葡萄糖毒性,部分恢复β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收集2000年1月~2005年6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20例,现就其诊治问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辛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80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江宣 《海峡药学》2009,21(11):153-155
目的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积极控制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的进一步增加,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本文通过观察我院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UAER)、TC、TG、LDL-C来探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方法。方法将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为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厄贝沙坦组为在此基础上加口服厄贝沙坦150mg.d^-1;厄贝沙坦+辛伐他汀组在厄贝沙坦组基础上加辛伐他汀20mg.d^-1。结果两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尿白蛋白排泄率均明显减少(P〈0.05),厄贝沙坦+辛伐他汀组减少程度较厄贝沙坦组更明显(P〈0.05);厄贝沙坦+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表明早期DN患者应用辛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能有效延缓肾损害进展。  相似文献   
9.
田江宣 《江西医药》2005,40(9):556-557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在降脂治疗的同时是否有助于血糖的下降.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Ⅱ型高脂血症的患者100例.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应用辛伐他汀调血脂治疗组46例,对照组54例.治疗前后监测项目: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结果两组在血糖下降的同时TG、TC、LDL-C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降低TG、TC、LDL-C、PBS、FBS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治疗组在降糖的同时加用辛伐他汀后降低TG、TC、LDL-C、PBS、FBS较对照组更显著,故对于合并高脂血症的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降脂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情况,并对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体检中心具有完整资料的1000名健康体检人员进行探讨和分析,统计发生2型糖尿病的例数,比较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的平均年龄、男性比率、BMI、腰围、TC、TG及HDL-C、LDL-C及SBP、DBP水平,并进行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1000名健康体检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6.0%。40~49岁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9%、50~59岁为4.9%、60岁及以上为9.3%,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年递增趋势。糖尿病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男性比率、BMI、腰围TC、TG及HDL-C、LDL-C水平、SBP、DBP与非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腰围、TC、TG、SBP、DBP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高血压、肥胖和高血脂等均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因此,要加强人们健康知识的宣教、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改变生活方式,加强体力活动、控制体重、定期进行血糖检测,才能预防和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