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氧葡萄糖剥夺-再恢复(OGDR)后小胶质细胞BV-2 Toll样受体9(TLR9)激活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对BV-2细胞或TLR9-siRNA转染的BV-2细胞进行OGDR处理4 h后,将细胞上清添加至OGDR处理4 h的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中,继续正常培养24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形态变化,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神经元caspase-3蛋白的表达。实验分为正常BV-2组、negative control-siRNA组、TLR9-siRNA组、OGDR组、OGDR+NC-siRNA组、OGDR+TLR9-siRNA组和对照组(神经元OGDR后不添加BV-2细胞上清)。结果:OGDR后神经元胞体肿胀,折光性下降,出现空泡样变,轴突变细、扭曲、断裂。TUNEL染色各组均可见绿染凋亡小体。与对照组比较,其它组的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正常BV-2组比较,OGDR组和TLR9-siRNA组的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5);OGDR+TLR9-siRNA转染组与TLR9-siRNA转染组和OGDR组比较,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OGDR后BV-2细胞TLR9激活致神经元凋亡增多,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抑制TLR9表达后,神经元损伤减轻。  相似文献   
2.
小鼠脑梗死后小胶质细胞内Toll样受体9选择性上调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Toll 样受体9(TLR9)表达量及其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线栓法制备C57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90 min后再灌注。假手术组为对照。再灌注后6 h、3 d、7 d和14 d处死动物 (n=3),制备脑冠状位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LR9表达量及其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梗死灶边缘区TLR9的表达量随时间增加,始终高于对侧及假手术组。病变全程偶见神经元胞内小点状TLR9,TLR9阳性率无时间、组间差异。激活态小胶质细胞聚集于梗死灶边缘区,胞内TLR9由散在小点状变为团块状粗颗粒样。TLR9阳性率随时间先升后降,始终高于对侧及假手术组。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未见TLR9阳性染色。结论:脑梗死后,中枢定居细胞中神经元TLR9维持固有表达,仅小胶质细胞TLR9表达选择性上调,星形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无TLR9表达。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已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在多数人的认识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个危险的误区:不认识短暂性脑缺血发  相似文献   
4.
<正>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2%。帕金森病的病因仍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环境毒物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主要因脑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后引起运动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活性标志物新蝶呤水平与超声评价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间的关系。方法 对142名广州社区居民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斑块声像性质将研究对象分为无斑块组、高回声组和低回声组。其中低回声斑块定义为易损斑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清新蝶呤浓度。按浓度三分之一间距将研究对象分成低中高三个浓度组。结果 低回声斑块组血清新蝶呤水平(5.8[5.3-6.7]nmol/L)明显高于高回声斑块组(4.7[3.9-5.3]nmol/L)(P<0.01)及无斑块组(4.6[3.6-5.4]nmol/L)(P<0.01),但高回声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没有明显差异(P=0.99)。高浓度组出现低回声斑块的比例(59.6%)明显高于低浓度组(12.5%, P<0.01)和中浓度组(29.8%, P<0.05),而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多因素校正后,新蝶呤仍然是预测易损斑块的独立因素,每升高1.0nmol/L(约四分之一间距),危险比OR值为2.60(95%CI:1.70-3.96,P<0.01)。结论 新蝶呤在社区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人群中水平升高,提示可能作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血清标志物,并提供一个反映炎症和血栓形成状态的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前期对社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影响。方法 对942名46~75岁广州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JNC-7的血压分类标准,比较正常血压(normotension,NT)、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Pre‑-HT)和高血压(hypertension,HT)3亚组人群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以及平均IMT大小。结果 Pre‑-HT和HT均与高龄、男性、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相关。Pre‑-HT人群颈动脉各段及平均IMT均比NT人群明显增厚(P<0.001)。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后,Pre‑-HT人群平均IMT和颈总动脉IMT比NT人群明显增厚(P<0.05),而颈动脉分叉部IMT和颈内动脉IMT增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82,0.133)。HT人群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及平均IMT均比NT、Pre‑-HT人群明显增厚(P均<0.05)。结论 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中老年人群已存在较明显的靶器官损害——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相似文献   
7.
41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18-44岁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资料,按TOAST分类探讨各病因、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明确病因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因依次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感染性/非感染性脑血管炎、心源性脑栓塞、小动脉闭塞、血管畸形和颅内血管瘤,常见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Lp(a)升高、吸烟、高血压、心脏疾病和糖尿病史,ESR、hsCRP升高对卒中的发生有激发作用.影像学表现的特点与病因类型关系密切,有助于卒中的病因诊断和二级预防.结论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多样,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炎较常见,明确病因有赖于完善各项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对容易误诊漏诊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9例DAVF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9例主要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别为:视朦或视力下降4例,无颅内高压症状,误诊为视神经炎、颅内结核感染或特发性颅内压增高;记忆力下降1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双下肢无力1例,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神经鞘瘤;反复头痛1例,误诊为偏头痛、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反复抽搐1例,误诊为正常颅内压脑积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1例,误诊为脑梗死.3例满足于静脉窦血栓的诊断而忽略了DAVF.所有病例影像学均漏诊,但如仔细观察仍可发现细微的血管形态改变,提示动静脉畸形.结论 DAVF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加上临床及放射科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诊断思路狭窄,造成本病误诊、漏诊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经病理确诊的4例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为中青年女性。表现缺乏特异性,可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颅高压症状、癫痫、脑神经瘫痪以及不自主运动等,累及脊髓可致运动感觉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影像学呈弥漫性浸润病灶。4例患者均侵犯大脑半球3个以上部位并同时侵犯胼胝体,未见明显局灶性占位效应及增强扫描强化。发病早期均被误诊,尤其难与炎症性疾病相鉴别。4例最后均经病理确诊。【结论】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可帮助诊断,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正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s, AUD)是一种常见且对社会危害极大的慢性疾病。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第5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DSM-5)的定义,AUD为覆盖不同严重程度的疾病谱系,其中包括酒精滥用(alcohol abuse)及酒精依赖(alcohol dependence)。AUD的特征为对酒精的耐受(tolerance)、戒断反应(withdrawal)以及不受控制的饮酒行为[1]。慢性、过量的酒精暴露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肝硬化、肿瘤等内科疾病的患病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酒精和健康状况报告,酒精问题每年造成全球约330万人死亡,同时酒精相关的疾病占据全球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