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6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总结我院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6例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2008年12月至2009年8月,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78岁。6例全部为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ECMO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其中1例急性左心衰,1例不能脱离体外循环(ECC)。其中3例瓣膜置换术、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Bentall加CABG术。ECMO均在手术室置入,其中3例为CABG术前或ECC开始前置入,3例ECC后转为ECMO辅助。6例均为右侧股动、静脉插管的V-AECMO,耗材为Medtronic公司肝素涂抹ECMO系统,流量2.5~4.4L/min,辅助期间肝素用量0~32u/(kg.h),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维持105~209s。结果辅助时间48.5~92h。4例成功脱离ECMO辅助,其中3例康复出院,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2例不能脱离ECMO。并发症包括出血(4例)、DIC(1例)、股动脉插管脱位(1例)、心包填塞(1例)、肉眼血红蛋白尿(2例)、膜肺内血栓形成(5例)、泵头内血栓(2例)、膜肺血浆渗漏(2例)。转流中更换膜肺2例。结论ECMO是一种有效的心肺功能支持手段,根据病情可以灵活选择置入时机。ECMO管理及外科操作至关重要,在防治出血与抗凝管理两者间很难掌握平衡尺度,出血风险高于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人以及其他在身体上或精神上受到创伤的人群。随着社会的进步,弱势群体的经济与卫生状况等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有关于弱势群体大肠埃希菌、HIV病毒感染情况以及精神状况和犯罪行为调查,尤其是对老人身体及精神状况调查的报道[1,2]日渐增多。弱势群体中老年人因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本次仅对养老院老人肠道寄生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为我国弱势群体的健康评估提供科学依据。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为天津市南开区龙福宫养老院、鹤童养老院,河西区鹤童养老院,武清…  相似文献   
3.
心脏术后神经并发症(NCACS)是很常见的神经学事件,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不一,可表现为术后苏醒延迟、认知障碍、偏瘫、失语,甚至死亡.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4月发生成人NCACS患者的病历资料,以期寻找与NCACS相关的危险因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并“烟囱”技术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LSA)、左颈总动脉(LCCA)的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近年收治的近端锚定区不足的21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B型夹层11 例,假性动脉瘤2例,动脉瘤1例,穿透性溃疡7例),18例病变位于LSA开口远侧,距LSA锚定区<15mm,3例病变破口位于LSA与LCCA之间。采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并LSA或LCCA“烟囱”技术治疗,观察脑及上肢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评价支架内漏、LSA或LCCA显影等。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地在主动脉内植入覆膜支架,“烟囱”支架同时分别植入在LSA18例,LCCA3例。术后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术后随访1~ 38个月,主动脉覆膜支架形态良好,未发现Ⅰ型内漏,“烟囱”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 胸主动脉病变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烟囱”技术可延长锚定区并保持LSA或LCCA通畅,更为安全地拓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达到了微创、安全、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后VII因子(F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 根据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联合使用时间将60例OPCAB 患者随机分为A、B 组。于术前及术后4、14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发色底物法检测FVII和vWF,双抗体夹心法测定PAI-1,免疫渗滤法检测D-dimer。术后1、3个月门诊复查D-dimer,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4 d 2组患者FVII降低,vWF和PAI-1升高,均于术后14 d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均P <0.05),3个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D-dimer术后4 d~1个月显著升高,术后3个月时降至接近术前水平。且除术后14 d、1个月B组明显低于A组外,其余时点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OPCAB后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凝血、纤溶亢进状态,术后延长低分子肝素使用时间对FⅦ、vWF和PAI-1在术后14 d内变化影响不明显,可降低D-dimer。  相似文献   
6.
7.
席汉综合征是由于女性在围产期大出血、休克、无菌性炎症等引起肥大的腺垂体坏死和纤维化,导致多种促激素分泌减少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等多个内分泌腺功能减退,并可能因感染、饥饿、外伤、手术、麻醉等诱发垂体危象[1].行心脏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大,报道少见.本研究就2例席汉综合征患者行心脏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该病患者行心脏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激素替代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细胞色素P450 2C9(cytochrome P450 2C9,CYP2C9)第4外显子608T/G,561A/C,537A/C,527A/C及其上游65位G/C多态性位点与华法林敏感性关系.方法 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共102例.遵医嘱口服一定剂量的华法林,合理饮食并坚持随访.随访期间记录患者华法林剂量水平及每次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数值,同时记录用药期间出血或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获取患者血液标本并提取DNA,采用PCR扩增包括CYP2C9第4外显子608T/G、561A/C、537A/C、527A/C及其上游65位G/C的基因片段.测序后对上述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抗凝治疗过程中以维持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rothrombin time-INR,PT-INR)1.5~2.5为达标范围,华法林维持剂量为1.250~5.077 mg/d,平均(2.609±0.716)mg/d.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本研究人群中未发现CYP2C9第4外显子存在多态性位点.CYP2C9第4外显子-65GC基因型患者服用华法令维持剂量较GG基因型显著增高[(3.106±0.619)mg/d vs(2.555±0.708)mg/d,P<0.05].华法林维持剂量大于2.5 mg/d,对于预测CYP2C9第4外显子-65GC基因型携带者有较高价值(曲线下面积:0.770,P=0.005,95%CI:0.626~0.91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本研究人群中,仅体重指数成为治疗期间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94,95%CI:0.651~0.970,P=0.024),CYP2C9第4外显子-65GC基因型以及性别、年龄、口服降糖药等与出血风险之间危险因素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研究人群对华法林普遍敏感.研究对象中CYP2C9第4外显子的基因序列高度保守.CYP2C9第4外显子-65GC基因携带者华法林平均维持剂量经统计学分析显著高于非携带者,其临床意义仍需通过更多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B型利钠肽(BNP)作为近年发现的心肌标志物,其机制作用以及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扩张性心肌病中,心室肌有较高的BNP表达.Goetze等[1]学者通过对心脏外科搭桥手术患者心肌活检,显示冠心病且不伴有左室充血性扩张的患者,心室中同样会有BNP mRNA的高水平表达,且与外周血中BNP浓度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尿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指标,动态观察术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情况,探索术后AR的危险因素。方法 冠心病患者290例,首次行OPCAB患者145例(手术组),接受内科药物治疗患者145例(非手术组)。手术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后第1、4、10天及6个月,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尿11-DH-TXB2。非手术组患者于服药前及服药后第1、4、10天检测上述指标。同时记录患者各项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第1天的AR发生46例(32%)(抵抗组),其余为非抵抗组。用药后第4天和第10天AR患者下降至19例(13%)和5例(3%)。半年随访中未发现有AR患者存在。非手术组患者,服药后第1天,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至20%以下,平均(8.8±6.8)%,未见AR现象出现。手术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术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PCAB患者中,体重大于75 kg(OR =0.38,95%CI:0.18~0.79)和术后引流量超过500 ml(OR=3.12,95%CI:1.29~7.53)为术后出现AR的危险因素。结论 OPCAB术后早期,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受到不同程度抑制,部分患者出现AR现象,予以更为积极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