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P53基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方法以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SACC-LM、ACC-2、ACC-M和NACC为实验对象,将载有人野生型P53cDNA的重组腺病毒(Ad5CMV-P53)感染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观察Ad5CMV-P53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5种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转染Ad5CMV-P53病毒后,均可以诱导其发生凋亡,使细胞系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结论Ad5CMV-P53介导的野生型P53基因,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用帕米磷酸二钠、地塞米松加牙槽骨创伤(拔牙)的方法在大鼠体内建立了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模型,并分析了CD4+和CD90+T淋巴细胞在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体外实验利用CCK-8法研究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和破骨前体细胞Raw 264.7的作用,初步分析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结果:在牙槽骨创伤的前提下,成功地在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组建立了大鼠BRONJ模型,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联合使用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比单独应用这两种药物更能降低CD4+和CD90+T淋巴细胞在脾细胞中的比例.CCK-8实验证实帕米磷酸二钠能抑制MG-63及Raw264.7细胞的增殖,地塞米松能增强帕米磷酸二钠对抑制Raw 264.7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大鼠BRONJ模型,并证实了地塞米松可以增强双膦酸盐对破骨前体细胞抑制增殖作用;至少创伤、感染及地塞米松导致的免疫学反应等因素参与了BRONJ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用重组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移植制备血管瘤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o-associated virus,rAAV)介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hVEGF121)基因(rAAV-hVEGF121),并进行滴度测定.取10只小鼠,每只小鼠于左耳背部给以rAAV-VEGF121 1.0×1011VG/50μl,右耳背部给以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对照;隔天观察移植处皮肤颜色变化及肿胀情况,术后2、4、6、8、12周取注射处组织,行组织学榆查.结果 经酶切鉴定、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基因测序证实rAAV包装质糙pSNAV-hVEGF121构建成功,经rAAV包装后测定滴度为2×1015VG/L.基因移植后2周所有小鼠均可见左耳背部开始发红,之后逐渐形成红色的小包块,12周时小包块面积最大,右耳背部未见变化.病理结果显示2周后移植处组织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逐渐增多,8周后内皮细胞排列成血窦样结构,内含红细胞,CD-34染色提示增生细胞丰要为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以重组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移植裸鼠可以产生稳定有效的血管瘤模型.  相似文献   
4.
杨瑛  张丁  王衣祥  李盛林  傅民魁 《口腔正畸学》2004,11(3):119-121,125
目的 核心结合因子Cbfal是决定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系分化的特异性转录因子 ,本研究观察人牙周膜细胞在间歇性牵张力作用下Cbfal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 系列酶消化法培养人牙周膜细胞 ,采用体外细胞加力装置施加间歇性牵张力 ,半定量RT -PCR反应检测cbfalmRNA在加力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结果 正常人牙周膜细胞在不受力的情况下cbfalmRNA有微弱表达 ,加力后表达增强 ,并具有时效性。结论 间歇性牵张力诱导人牙周膜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 ,而Cbfal则在机械力诱导成骨分化的启动阶段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1992年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1] (greenfluorescentprotein ,GFP)是至今为止最佳的活体分子标记物。它具有分子量小 ,对细胞无毒 ,使用方便 ,不需要任何外源底物或协同因子 ,就能在长波紫外激发下发出性质稳定的荧光 ,容易检测等优点[2 ] ,使GFP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标记口腔病原微生物或肿瘤并研究其致病机制。特构建一种能在原、真核细胞内均能表达的绿色荧光克隆。1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菌株 (DH5α和JM10 9)和质粒(pBluescriptⅡKS 、GFPmut2和Rc/…  相似文献   
6.
ORCID: 0000-0003-4338-4123(刘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regul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肺转移中的作用。方法SACC石蜡组织标本3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方法)检测epiregulin在SACC石蜡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Epiregulin广泛地表达于细胞质或细胞核。(2)SACC发生肺转移15例,阳性着色率86.7%(13/15),H-score(Hs)定量分析平均为1.26±0.65;未发生肺转移15例,阳性着色率33.3%(5/15),Hs为0.48±0.25。与Ⅰ+Ⅱ期相比,epiregulin在SACCⅢ+Ⅳ期表达显著升高。(3)Kaplan-Miere生存曲线分析未发现epiregulin的表达与SACC患者的预后相关。结论Epiregulin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肺转移有一定相关性,但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8.
野生型p53基因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 p5 3基因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 方法 :以人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3和Tca8113为实验对象 ,将载有人野生型p5 3cDNA的重组腺病毒 (Ad5CMV -p5 3 )感染鳞状细胞癌细胞系 ,观察Ad5CMV -p5 3对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果 :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3和Tca8113被转染Ad5CMV -p5 3病毒后 ,均可以诱导其发生调亡 ,使细胞系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结论 :Ad5CMV -p5 3介导的野生型p5 3基因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尼古丁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步分子机制。方法:在单核细胞U937细胞中,用CCK-8法检测尼古丁、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及二者联合对U93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尼古丁对P.g-LPS诱导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能力的影响。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用Real-time PCR和蛋白印记杂交实验检测尼古丁、P.g-LPS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单核细胞趋化因子(C-C模体) 配体8 [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8, CCL-8]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非常晚期抗原4α(very late antigen 4 alpha,VLA4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4(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4,OX40)和其配体(OX40 ligand,OX40L)的表达的影响。同时,在尼古丁和P.g-LPS共同作用下,用黏附实验检测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结果:P.g-LPS并不影响尼古丁促进单核细胞系U937增殖的作用,100 μmol/L尼古丁能抑制P.g-LPS诱导U937细胞产生IL-6的能力。在血管内皮细胞中,与对照和单一药物处理相比,尼古丁和P.g-LPS共同作用可以促进其表达CCL-8及Vcam-1、VLA4α、OX40和OX40L。黏附实验结果显示,尼古丁和P.g-LPS共同刺激可以明显提高单核细胞黏附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尼古丁可能通过上调CCL-8表达募集单核细胞到血管内皮损伤处,并通过增强黏附分子Vcam 1/VLA4α及OX40L/OX40的相互作用,促进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损的启动和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短发夹RNA真核表达质粒(shVEGF),观察其对血管内皮瘤细胞系(EOMA)细胞体外增殖及动物实验的影响。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Genesil-3-shVEGF并转染EOMA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shVEGF对EOMA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建立EOMA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和shVEGF组,肿瘤出现后,隔日测量瘤体体积,并观察体积变化。结果转染48h后EOMA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体内实验显示经shVEGF治疗后,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生长缓慢,体积明显缩小。结论RNA干扰技术实现VEGF基因沉默,能明显抑制EOMA细胞增殖及体内肿瘤生长,提示shVEGF在血管内皮瘤、血管瘤等血管瘤样病变的生物治疗中可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