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 KTP- Nd:YAG泪道激光治疗机对 1 5 5例 (1 6 2眼 )泪道阻塞进行泪道疏通术。结果 1 5 6眼 (96 .3 0 % )经一次激光治疗后无溢泪 ,冲洗 1~ 8周不等 ,均冲洗通畅。 6眼(3 .70 % )在术后 2~ 4周后再次出现溢泪 ,冲洗泪道不通。再次激光后治愈 2眼 ,4眼 (2 .47% )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 97.5 3 %。 KTP- Nd:YAG激光泪道疏通术是一种治疗泪道阻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一组以UBM诊断为基础的慢性低眼压患者,经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UBM3~6mo的动态监测,了解低眼压的恢复情况,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说明UBM在低眼压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慢性低眼压45眼(眼压≤8mmHg),平均眼压为5.59(2~8)mmHg,病史超过1mo。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压检查、前房角镜、间接检眼镜、UBM检查,治疗分为药物组和手术组,于治疗后1wk;1,3和6mo进行随访检查。结果:经UBM检查有24眼(53%)为钝伤性低眼压,主要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16眼(36%)为各种内眼手术后所致的低眼压;1例(0.04%)患者为风湿性心脏病继发双眼葡萄膜炎。基线眼压与治疗后随访眼压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眼压和基线眼压之间无相关性,而和病史及发病年龄均呈强的负相关性。42眼(93%)UBM检查有形态学结构改变,睫状体异常占87%。药物组和手术组的基线眼压分别为5.91和4.95mmHg,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组病史明显长于手术组,而手术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药物组,随访的末次眼压分别为10.42和11.25mmHg,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治疗两组眼压均有显著提高,手术组的患者病情明显重于药物组,治疗前眼压低,发病年龄小,但治疗后眼压效果相似。UBM无论在低眼压的诊断,还是治疗后监测中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但课时、教材和教师学生的英语能力等都影响着这一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以英语图表作双语补充教材,选择合适的授课方法和英语比例,并加强课后和见习课的锻炼,可使眼科学的双语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短肽NAP对小鼠Mller细胞在缺氧环境中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重组腺相关病毒作为载体,将含NT4-NAP融合基因的rAAV-NAP和含报告基因的rAAV-GFP对体外培养的小鼠Mller细胞进行感染,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细胞和未感染细胞在缺氧24h时的增殖活性和凋亡率。结果:感染rAAV-GFP的小鼠Mller细胞表达出明显的绿色荧光,缺氧24h时,感染rAAV-NAP的细胞与未感染细胞相比,增殖活性高(A=0.109,P<0.05),两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13%和18.72%,感染有NAP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低于正常细胞(P<0.05)。结论:神经短肽NAP可以减轻缺氧对Mller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下眼睑大面积基底细胞癌的手术治疗和眼睑修复再造经验。方法:2003年7月-2008年7月,收治7例术前活检确诊为基底细胞癌,且肿瘤侵犯面积大于2/3眼睑,深度达到眼睑全层的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56—79岁。用标准切除法切除肿瘤后,采用颧部带蒂皮瓣和硬腭粘膜分别作为再造眼睑的外层和内层,重建眼险。主要随访指标为眼睑形态、功能及肿瘤复发率与生存率。结果:术后患者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均未形成继发性缺损,创面Ⅰ期愈合。7例患者随访6个月-5年,再造眼睑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匹配良好,除1例患者下眼睑轻度外翻致轻度闭合不全外,其余患者再造眼睑外形自然,功能良好。随访期肿瘤均无复发。结论:采用标准切除法切除肿瘤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的复发,颧部带蒂皮瓣移位联合硬腭粘膜移植可以较好地修复缺损眼睑并保持眼睑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临床上应用红外鼓膜体温计(简称耳温计)测量体温的可行性。方法按便利抽样法抽取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某院儿科住院患儿860例,用耳温计测量患儿耳温,同时用水银体温计测量患儿腋温、肛温。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3种方法测量体温的数值及测量时间的差异,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患儿的耳温和腋温、肛温的随机区组间的方差分析比较,发现3种方法所测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耳温与肛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38,P〉0.05),但耳温与腋温、腋温与肛温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0360,t3=-0.0498,均P〈0.05)。测量腋温、耳温、肛温所耗时间分别为10min、3s、3min。结论耳温计可以代替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且更省时、更安全。  相似文献   
7.
1病例报道患者,男,46岁,以“右眼被拳头击伤8d”之主诉于2008-04-15入院。8d前与人打架时右眼被拳头击伤,当时右上睑裂伤,右眼视物模糊,在外院行右上睑缝合,一夜后视力下降明显,来我院,门诊以“右眼睫状体脱离,右黄斑出血”诊断收住院。发病以来食纳可,精神、夜休欠佳,二便无异常。查体: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情况:视力:右眼0.15,左眼1.0;眼压:右眼7mmHg,左眼12mmHg。右眼睑稍肿胀,上睑可见缝合疤痕,眼眶无骨折,结膜混合充血。眼球活动自如,角膜直径8mm,透明,前房轴深3CT,周边3/4CT。瞳孔圆,8mm,对光反射迟钝,晶状体位正,后皮质混浊。玻璃体点状混浊。眼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评价频域光学相于断层扫描(SD OCT)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在鉴别PCV和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方面的价值,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SD OCT诊断PCV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在2012年8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62)例(63只眼)初诊为PCV或wAMD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分析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造影最终确诊为PCV者为24例(25只眼),wAMD者38例(38只眼).当这些患者的SD OCT图像在尖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峰、双层征、多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切迹、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高反射硬性渗出这6条特征中,满足第1或第2条时,其余特征至少满足1条可诊断PCV;不满足第1和第2条时,其余特征至少满足3条可诊断为PCV.基于SD OCT的诊断与基于金标准吲哚菁绿造影的诊断相比较,评价其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确诊为PCV的25只患眼中有23只眼(92.0%)满足SD OCT诊断PCV标准,确诊为wAMD的38只患眼中则有4只眼(10.5%)满足SD OCT诊断PCV标准.SD OCT诊断PC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0%和89.5%.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SD OCT诊断PCV的标准.SD OCT在鉴别PCV和wAMD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对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rescein angiography,FFA)特点,确定FFA对该病的诊断作用。方法:收集经临床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CDI)检查确诊的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共9例9眼。分析3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并总结该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结果:共9例患者中,仅有两例患者在初诊中诊断为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其余患者均通过FFA得到确诊。所有患者FFA和颈部血管CDI的诊断均一致,FFA和CDI的诊断符合率达到100%。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多样但FFA具有特征性,FFA的主要特征包括:(1)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平均为17.5±10.2s,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也延长,平均为15.5±9.2s;(2)大部分患者视网膜周边部可见大量微动脉瘤、小血管渗漏;(3)静脉可呈串珠状;(4)视网膜新生血管主要位于周边部。结论: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容易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病混淆。但其特征性的FFA表现可使该病得到确诊。  相似文献   
10.
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在不同培养模式中的形态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培养环境对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培养新生小鼠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并纯化培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将纯化和未纯化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分别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接触和分层共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神经细胞在不同培养模式中的表现。结果:混合培养的视网膜神经细胞较纯化培养的神经节细胞生存时间长,突触联系多。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共培养时,神经细胞的存活时间进一步延长,突触联系增多,但是神经细胞在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层和接触共培养的两种模式中,显示出了不同的细胞形态。结论: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不但对神经节细胞具有滋养作用,细胞间的立体结构关系可能还影响着细胞的成熟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