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0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做好体系部队的医疗保障工作,确保边防官兵身心健康,是提高部队战斗力、安心边防的重要因素。长年以来,我们坚持派医疗队“上边防、下基层”进行巡回医疗保障,开设培训班进行技术帮带,免费接收基层医护人员进修,安排边防官兵来院休养等,这些举措受到边防官兵及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我们的具体做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期氧疗(LTOT)对移居海拔5000m以上青年慢性高原病(CMS)预防作用。方法:对2010年进驻海拔5 070m、5 200m和5 380m的96例男性青年,在进入高原后每人每天持续鼻管吸氧(2L/min)1h(LTOT组),驻守1年根据国际CMS诊断标准进行CMS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右室舒张末前后径(RVED)、右室前壁厚度(RVAW)、右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主干内径(MPA)和左室后壁收缩末内径(LVSD),同时采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转肽酶(r-G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和氧饱和度(SaO2)的浓度,并与2008年驻守相同海拔高度1年的同一群体91例青年(未采用任何干预措施,对照组)作对照。结果:1CMS流行病学调查显示,LTOT组较对照组SaO2增高,有显著性差异,CMS、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病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2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LTOT组较对照组RVAW、RVED、RVOT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LVSD、MPA无统计学差异(P>0.05)。3生化指标结果显示,LTOT组较对照组SOD、NO、NOS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MDA、ALT、AST、LDH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γ-GT、CK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高海拔地区LTOT能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对预防慢性高原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移居高海拔地区青年人的双肾B超观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高原环境对肾功能的影响,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查询有关资料尚未见到利用B超等仪器对高原肾脏形态观测的报道。我们对驻守海拔5000m以上、守防一年战士的肾脏进行了B超观测。对象及方法1对象;平原组为居住海拔1400m正常作训的55名战士;高原组为进入海拔5010m~5300m守防一年的61名战士。两组均为同批人伍的安徽、河南、甘肃、新疆籍男性健康人群,年龄18~23岁,体重52~74kg。2仪器:平原组应用ToshibaSAI-38AS型二维实时超声显像仪;高原组应用ToshibaSAL—32B型实时超声显像仪,均为线阵探头,频率:3.5MHz。3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静脉血管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生产的SAL-38AS型及SAL-32B型二维实时超声显像仪对驻守海拔5010m~5380m,一年的39名青年的腔静脉及肝中静脉进行观测,并与海拔1400m的48名青年进行对照,结果,下腔静脉断面的长轴,短轴及面积和肝中静脉的内径高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结论:久居高海拔地区可致腔静脉中静脉明显扩张。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步兵摩托化进驻4 300 m高原1周至半年习服状况,分析影响习服的主要因素。方法整群抽取从海拔1 400 m驻地摩托化进驻4 300 m地区1周[109人,(19.71±1.46)岁]、1个月[122人,(19.63±1.29)岁]和半年[127人,(20.45±1.60)岁]的步兵为研究对象,以平原士兵为对照[358人,(19.66±1.55)岁]。测量脉搏(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最大摄氧量(VO2m ax)、血红蛋白(Hb),进行急性高原病症状评分,依据国家军用标准G JB4301-2002进行高原习服状况评价。结果从海拔1 400 m摩托化进驻4 300 m高原士兵1周初步习服者占84.40%;1个月基本习服者占90.16%;6个月达到完全习服者占88.98%。进驻高原1周和1个月未达到初步习服(15.6%)和基本习服(9.84%)的主要因素是HR和SBP高出标准规定的水平,进入高原半年后未达到完全习服标准(11.02%)的中主原因是Hb偏高,其中2人(1.57%)发生红细胞增多症(Hb≥210 g/L)。HR:初步习服和基本初习服阶段均显著高于平原对照(P<0.05),完全习服阶段显著低于初步基习服和基本初习服阶段(P<0.05)。SBP:初步习服阶段与基本习服阶段显著高于平原对照(P<0.05),完全习服阶段显著低于对照、初步习服阶段与基本习服阶段(P<0.05)。DBP:各习服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Hb:各习服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完全习服阶段显著高于初步习服阶段和基本习服阶段(P<0.05)。VO2max:基本习服组和完全习服组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由1 400 m驻地摩托化进驻4 300 m高海拔地区士兵大多能较好地习服高原环境,在初步习服阶段应重点采取改善心血管功能的措施以提高习服水平,进驻较长时间(半年)则应着重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并采取综合措施提升高原官兵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利用心电图研究QT离散度与各类心脏病的关系较为多见,高原环境对ECG的影响亦有报道。笔者对进入高原作训的39名官兵作了心电图追踪观察,对QT离散度进行了检测分析。对象及方法  1、对象:某部进行高原阶梯适应性训练的39名青年官兵,年龄18~26岁,体检正常。2、仪器:日本光电产ECG-6511型心电图机,纸速:25mm/s。3、方法:以海拔1400m为基准,在进入高原前查一次心电图;经过3天乘车到达海拔3700米、展开训练一周后查第二次心电图;在该地正常训练20天、乘车行进一天抵达海拔5…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4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3年余就诊。初查B超发现在胆囊、胰头、肝脏之间有一个4.2×4.6cm之囊肿样回声,肝内胆管无明显扩张,胰头部胆管无明显改变。初步印象为胆总管囊肿,不排除肝囊肿、肠系膜囊肿及胰腺假性囊肿。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嘱患者高脂餐后复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移居3900—4700m1年以上的青年男性右心系统有关参数的变化。方法利用mycolor-202型超声诊断仪对移居3900~4700m高原1年以上的青年男性(高原组,n=164)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重点检查肺动脉内径(PA)、右室流出道宽度(ROVT)、三尖瓣口E、A峰血流速度(TVE、TVA),右心房左右径(RAT)及上下径(RVD),所有指标均与职业相匹配的平原对照比较(平原组,n=75)。结果高原组ROVT、PA的宽度非常显著宽于平原组(P〈0.01);高原组TVE非常显著低于平原组(P〈0.01);高原组RAT非常显著小于平原组(P〈0.01)。结论移居3900~4700m1年的青年男性ROVT、PA增宽,TAE流速降低,RAT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息风止痛颗粒防治急性高原病(AM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急进4 300m高原的118名官兵分别口服息风止痛颗粒(A组,10g/次)、复方红景天胶囊(B组,0.38g/粒,2粒/次)和安慰剂(C组),每天早晚各服1次。药物干预时间为进驻高原前3d,进驻高原途中及进驻后12d,共服药15d。进驻高原后1d、3d、5d、7d以《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随访记录受试者每天的AMS症状,然后分度评分,并检测Sa O2。结果:A组和B组较C组第1d、3d、5d、7d AMS症状评分和发病率均降低,Sa O2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A组对急性缺氧所致头痛、心慌、气短、食欲减退、疲劳、眩晕、手足发麻、失眠、精神不振等AMS症状较B组和C组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息风止痛颗粒防治AMS早期效果显著,对缺氧所致头痛、心慌和气短等症状防治优于复方红景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