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0篇
临床医学   7篇
皮肤病学   2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acute fulminant fungal sinusitis,AFFS)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收治的6例较典型的AFFS病例诊断和治疗过程。其中结合全身疾病病史,发热伴颜面部、眼部及鼻部症状,影像学,鼻内镜及鼻腔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在患者就诊的24h内做出初步诊断5例。在此基础上鼻内镜下行全组鼻窦开放术,切除全部坏死组织至露出新鲜创面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眶内容物切除1例。术后同时进行原发病治疗以及全身抗真菌治疗5例。结果6例病例经过病理、真菌涂片及培养证实为鼻窦黏膜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毛霉菌1例,根霉菌2例,链隔孢霉菌1例,曲霉菌1例,毛霉菌根霉菌混合1例。1例未在第一时间诊断,且未经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于住院第7天死亡,1例抗真菌治疗及清创术后88d死亡,2例分别于治疗后32个月和6个月死于白血病,2例经上述治疗后分别随访9个月和11个月无复发,后者为本组唯一进行眶内容物摘除者。结论 根据病史,眼或颜面症状,鼻腔内干痂以及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成像,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可以在患者到鼻科就诊的24h内做出AFFS的诊断。包括及时彻底的根治性清创,足量静脉内二性霉素B注射,完全控制原发病以及足够的全身支持疗法在内的综合治疗,可以迅速控制AFFS的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期,甚至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2.
特比萘芬治愈须癣毛癣菌皮肤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我们应用特比萘芬治疗须癣毛癣菌皮肤肉芽肿1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北京郊区农民。右小腿起红斑伴肿胀、疼痛4个月。发病初在右小腿胫前下部,出现2个黄豆粒大红色小丘疹、瘙痒,自认为是蚊虫叮咬,未引起注意,后来逐渐扩大成片、肿胀疼痛。自行外用皮炎平软膏,口服扑尔敏2周,不见好转,面积明显扩大。于2000年  相似文献   
3.
100例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目的 :探讨引起真菌性鼻窦炎的致病真菌及与临床的关系 ,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依据 ,指导治疗。方法 :对 10 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 ,通过行鼻内窥镜手术所取的窦腔内容物送病理诊断的同时 ,行标本直接涂片镜检 ,接种培养 ,菌种鉴定。结果 :直接镜检霉菌阳性 98例 ;接种培养霉菌阳性 37株 ,其中曲霉菌属 31株 ,包括烟曲霉 14株 ,黄曲霉 10株 ,构巢曲霉 3株 ,灰绿曲霉 1株 ,并发现 3株曲霉新种被分别命名为北京曲霉 ,齐祖同曲霉 ,王端礼曲霉。其它种霉菌有少根根霉 1株 ,尖端足分支菌 3株 ,波氏假性霉样真菌 1株 ,链格孢子菌 1株。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的致病真菌以曲霉菌属为主 ,其预后与致病菌种和感染类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acutefulminantfungalsinusitis ,AFFS)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收治的 6例较典型的AFFS病例诊断和治疗过程。其中结合全身疾病病史 ,发热伴颜面部、眼部及鼻部症状 ,影像学 ,鼻内镜及鼻腔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 ,在患者就诊的 2 4h内做出初步诊断 5例。在此基础上鼻内镜下行全组鼻窦开放术 ,切除全部坏死组织至露出新鲜创面 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进行眶内容物切除 1例。术后同时进行原发病治疗以及全身抗真菌治疗 5例。结果  6例病例经过病理、真菌涂片及培养证实为鼻窦黏膜侵袭性真菌感染 ,其中毛霉菌 1例 ,根霉菌 2例 ,链隔孢霉菌 1例 ,曲霉菌 1例 ,毛霉菌根霉菌混合 1例。 1例未在第一时间诊断 ,且未经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于住院第 7天死亡 ,1例抗真菌治疗及清创术后 88d死亡 ,2例分别于治疗后 3 2个月和 6个月死于白血病 ,2例经上述治疗后分别随访 9个月和 11个月无复发 ,后者为本组唯一进行眶内容物摘除者。结论 根据病史 ,眼或颜面症状 ,鼻腔内干痂以及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成像 ,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 ,可以在患者到鼻科就诊的 2 4h内做出AFFS的诊断。包括及时彻底的根治性清创 ,足量静脉内二性霉素B注射 ,完全控制原发病以及足够的全身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左乙拉西坦和卡马西平对新诊癫痫患者骨代谢、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2例新诊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接受左乙拉西坦治疗,均治疗6个月。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的疗效、骨代谢指标、认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血Ca、ALP、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AP、BM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中语言智商、操作智商、短时视觉记忆、总智商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卡马西平比较,左乙拉西坦能提高新诊癫痫患者的疗效,降低骨代谢副作用,减少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治疗眼部真菌感染7种药物的有效性。设计对照实验研究。研究对象眼部分离76株真菌及7种抗真菌药物。方法用微量液基稀释法(M38P)测定特比萘芬(TBN)、两性霉素B(AmB)、酮康唑(KCZ)、咪康唑(MCZ)、伊曲康唑(ICZ)、氟康唑(FCZ)和5氟胞嘧啶(5FC)7种抗真菌药对眼部分离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和平均值。主要指标药物最低抑菌浓度。结果TBN对眼部真菌作用最强,对镰刀菌和曲霉菌的MIC值和平均值最小,茄病镰刀菌的MIC为0.15~8μg/ml,平均值为1.10μg/ml。AmB对茄病镰刀菌作用仅次于TBN,其MIC为2.00~8.00μg/ml,平均值为3.97μg/ml。KCI、MCA和ICZ对茄病镰刀菌作用稍差,对其它菌种均有一定作用。5FC和FCZ(除黑曲霉和串珠镰刀各1例)最低抑菌浓度均>64μg/ml的最高浓度。结论TBNF对眼部真菌作用最强,AmB次之,KCZ、MCZ和ICZ对不同菌属均有作用,FCZ和5FC的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非性病专业临床和病理医生对鼻、口咽部梅毒误诊率较高 ,探讨检测活体组织内梅毒螺旋体的方法 ,以提高鼻、口咽部梅毒检出率。方法 以 12例鼻、口咽部可疑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活检黏膜为研究对象 ,用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特点 ,用改良的Warthin Starry (W S)染色法检测病变组织及其渗出物涂片中的梅毒螺旋体。用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 (venerealdiseaseresearchlaboratory,VDRL)、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apidplasmareagincircletest,RPR)、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 (fluorescenttrepnemalantibody absorptiontest,FTA ABS)、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 (trepnemapallidumhemagglutinationtest,TPHA)加以证实。用国家颁布的驱梅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W S染色显示 12例切片黏膜上皮中及 6例渗出物涂片内见大量梅毒螺旋体 ,固有膜内螺旋体很少发现。血清学检查 :11例次VDRL( + + + + ) ,7例次RPR ( + ) ,1例次FTA ABS( + ) ,11例次TPHA( + )。 1例回当地治疗 ,未作血清学检查。 11例均临床治愈 ,血清学检查均转阴性。结论 用病理组织化学改良的W S染色方法 ,能直观地显示活检标本及渗出物涂片内梅毒螺旋体 ,结合临床及梅毒血清学检查 ,可以提高鼻及口咽部梅毒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外瓶霉引起咽部暗色丝孢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瓶霉引起咽部暗色丝孢霉病。病原真菌经真菌学检查初步鉴定为甄氏外瓶霉lecanii-Corni变种。口服伊曲康唑和5氟胞嘧啶有明显效果。文章讨论了外瓶霉的致病情况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少根根霉引起鼻脑接合菌病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56岁,因发热15天、头疼、左眼球突出、固定、失明5天,于1997年8月6日收住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后低热,给予青霉素等治疗无效。5天后左鼻塞,有少量出血。左鼻翼、左眼睑及周围皮肤红肿,体温升至40℃,伴剧烈头疼、呕吐。左眼球固定、突出。患糖尿病7年,血糖控制不佳。体检:体温374℃,血压16/9kPa(1kPa=75mmHg),呼吸20次,脉搏80次,嗜睡。左上眼睑内1/2至左鼻翼见一黑色焦痂约6cm×4cm,边缘为灰白色,宽约1~2cm,外围绕以红晕,宽3~4cm。焦痂紧贴于骨面、塌陷。左上眼睑下垂、眼球混浊、突出、固定。内眦及睑粘膜糜烂、缺…  相似文献   
10.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临床上容易误诊,现结合病例并对该病进行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