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韩伟  王林君  王松茂  董阳民  孟路阳  田坤  蒋焕乐 《浙江医学》2019,41(23):2529-2532,2539
目的探讨大腔导管手动抽吸(MAT)技术治疗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栓清除治疗的41例急性中央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取MAT辅助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A组)15例,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辅助CDT治疗(B组)2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血栓清除率、植入支架比例、治疗持续时间、尿激酶(UK)总用量、手术前后Hb变化、住院时间、总费用、介入耗材费用、6个月时Villalta评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两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0%。A组患者治疗持续时间、UK总用量均高于B组,介入耗材费用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血栓清除率、植入支架比例、住院时间、总费用、6个月时Villalta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穿刺点、消化道及颅内等严重出血事件发生;术中及术毕前造影均未发现血管壁损伤;无症状性肺动脉栓塞(PE)等不良事件。结论MAT技术治疗中央型DVT有效、经济、安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颈动脉穿透伤发生率极低,但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高。国外统计颈动脉损伤占颈部穿透伤的6%、颈血管损伤的22%,假性动脉瘤形成者无系统统计数字。颈动脉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对传统手术疗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解剖暴露难度大、出血多、并发症多,近年腔内修复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本科成功为2例外伤性颈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施行腔内微创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TA治疗下肢ASO患者97例。观察糖尿病性ASO(糖尿病组)32例和非糖尿病性ASO(非糖尿病组)65例临床表现、合并症、病变位置、手术成功率、静息痛缓解率、渍疡愈合率、截肢率和踝肱指数变化等。结果所有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1例,总随访率87.6%。糖尿病组PTA成功率87.7%,置入支架16枚,随访中再次行PTA 4例,截肢5例。非糖尿病组PTA成功率96.1%,置入支架48枚,随访中再次行PTA 9例,截肢7例。54例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消失45例(83.3%),25例溃疡,术后愈合16例(64.0%)。结论 PTA治疗糖尿病性ASO和非糖尿病性效果满意,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对那些远端流出道不良的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结合超声引导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隐静脉合并Giacomini静脉(GV)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隐静脉合并GV功能不全患者64例(共64条患肢),所有患者接受常规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对于GV功能不全,采用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36例,为观察组;点式剥脱术治疗2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GV闭合率、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等指标。结果6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VCSS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或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GV闭合率均为100.0%。观察组术后发生感染0例,对照组发生感染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结合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隐静脉合并GV功能不全是一种经济、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0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49例54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患者,采用下肢周围血管无创检查仪、超声多普勒及深静脉造影,了解下肢深、浅静脉和交通支功能。根据病变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结果54条肢体中30条为手术操作不当所致,16条为交通支功能不全所致,3条为血栓后遗症,1条为布加氏综合征,1条为动静脉瘘,1条为髂静脉受压综合征,1条为新血管再生所致,1例为双大隐静脉畸形。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是许多不同疾病所共有的一个临床表现,术前应认真检查确定引起静脉曲张的病因,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避免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6.
左髂股静脉血栓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中一种常见类型,因得不到及时诊治,成为陈旧性血栓,从而导致一系列血栓后遗症,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和负担.我科2007年3月至2009年5月,对17例左髂股静脉陈旧性血栓患者进行了综合介入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置管溶栓术在下肢急性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置管溶栓术在下肢急性动脉栓塞中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选择21例单侧股动脉以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分别行置管溶栓术。并随访30天,分析其溶栓时间、并发症和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都完成30天随访,总有效率90.4%,平均溶栓时间为79.6小时(4~120小时),无1例死亡。术前ABI为0.17±0.11,术后即刻升至0.57±0.25,30d为0.63±0.31。结论置管溶栓是治疗下肢急性动脉栓塞疾病的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畅通率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危肺栓塞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6例高危肺栓塞患者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栓变化、各项指标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 00%)比对照组(84. 62%)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治疗后,观察组存在2例肺动脉干一级分支充盈缺损,对照组存在5例。经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动脉压(PAP)、血氧分压(PaO_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D-二聚体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例(7. 69%)低于对照组4例(30. 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高危肺栓塞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局部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不仅能够确实有效地清除血栓,而且能显著降低全身溶栓的出血风险,此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降低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1].2006年8月至2008年7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下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术25例,术中使用可回收滤器降低患者短期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如何更快度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学习曲线。方法 2015年6月至2022年9月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研究,术前完成病情评估和危险因素分析,术中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补片和转流管,严格血压管控,术后双抗药物维持,控制并发症发生。术后长期随访,观察有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技术成功率100%,其中1例患者术后15个月发现颈内动脉远端吻合口再狭窄。其余患者随访时间内均未发现手术侧出现需要临床干预的再狭窄。围手术期患者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脑梗死,高灌注和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最短随访1个月,最长随访7年零3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发生,有2例死亡,但均与脑卒中事件无关。结论 完善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术中操作,严格的术后管理可以让单中心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更快地度过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