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美国处理医疗损伤责任纠纷的法律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是一般的民事或刑事案件,还是医疗损伤责任案件,法律的具体实施程序实际上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决策过程。本文介绍了美国医疗损伤责任纠纷的法庭外解决方式、医疗损伤责任纠纷的法庭诉讼程序和其他与医疗损伤责任纠纷相关的法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芳香烃溶剂暴露和母亲细胞色素P45 0氧化酶 (MSP1) ,谷胱甘肽S转移酶Theta(GSTT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M 1(GSTM1)的基因多态性对新生儿出生身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使用统一调查表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北京燕山地区调查了 6 44个母亲婴儿对。结果 :(1)单因素分析发现 :GSTM1缺失基因型可致新生儿出生身长显著降低 ,但未观察到基因GSTT1、MSP1及芳香烃溶剂暴露对新生儿出生身长的影响。 (2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经母亲文化程度、年龄、被动吸烟、倒班、生育史、孕前身高、孕前体重、父亲身高、体重、婴儿性别、孕周、出生体重调整后 ,可见基因GSTM1、GSTT1及芳香烃溶剂暴露均能显著致新生儿出生身长降低。 (3)我们将芳香烃溶剂 (暴露与非暴露 ) ,母亲基因MSP1(野生型、杂合子 /突变型 )与基因GSTM1(存在型 ,缺失型 )分为 8组 ,在芳香烃溶剂暴露组 ,可见母亲基因型致出生身长呈斜线降低 ,然而在芳香烃溶剂非暴露组 ,其母亲基因型对出生身长的影响无明显改变。在芳香烃溶剂 (暴露与非暴露 ) ,MSP1杂合子 /突变基因型合并GSTT1缺失基因型组 ,我们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结论 :基因MSPI ,GSTT1,GSTM 1与芳香烃溶剂暴露之间对新生儿出生身长的影响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这为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二乙基对硝基苯磷酯酶(PON)2基因G/A148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及其与血脂等的关系。方法:采用配偶对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PON2基因G/A148多态性。结果:PON2基因G/A148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非肥胖、无G等位基因相比,肥胖无G等位基因时,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害险度(OR)值为2.04;肥胖有G等位基因时,OR增至3.18。在对照人群中,含G等位基因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比AA基因型组高。G等位基因对高脂血症的OR为2.48,P=0.5。结论:在中国北方地区人群中PON2基因G/A148多态性与肥胖有协同促进2型糖尿病发生的作用。在非糖尿病人群中,此多态性与总胆固醇等血脂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Ⅱ相代谢酶中CYP1A1,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以及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用PCR和PCR-RFLP方法,资料分析用SAS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对象:1997年1月~1998年12月经扬中市人民医院确诊,肠型胃癌病例112例;同期该地无上消化道肿瘤的"健康"人群为对照,共675例.结果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仅GSTM1缺失基因型与胃癌易感性有显著性相关,OR=1.95(CI:1.22-3.14);当GSTM1和GSTT1同时缺失时,对胃癌发生的交互作用有显著性意义,OR=1.98,CI:1.02-3.85;未见CYP1A1突变基因与GSTM1或GST1缺失基因型对胃癌的发生有交互作用.在多因素Lo gistic回归分析中,也以GSTM1缺失基因型为最重要的遗传危险因素,胃癌家族史也有显著意义,环境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既往吸烟史和既往饮酒史.同时发现CYP1A1和GSTM1基因与吸烟、饮酒因素存在交互作用.结论具有GSTM1缺失或CYPlAl突变基因型的个体属胃癌高危险人群,在肿瘤防治方案中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母亲微粒体环氧化酶(EPHX1)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M1,GSTT1)的遗传多态笥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使用统一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北京燕山某医院对入院分娩的630个母亲婴儿对进行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EPHX1和GSTT1、GSTM1基因多态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无显著意义。经母亲年龄、文化程度、生育史、芳香烃溶剂暴露、在家  相似文献   
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脑出血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了150例原发性脑出血病人和150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ACE基因的多态性位点频率.结果脑出血组D等位基因频率为39%,对照组为3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病例组DD型为14%,对照组为9%,经多元回归分析DD型患脑出血的比值比(OR)为2.50(P=0.04),分层分析后同时有高血压时ID型和DD型的OR值分别为26.96和80.58(P<0.01).结论ACE基因DD基因型可能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和ACED等位基因可能对脑出血的发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XⅢ(FXⅢ)基因Va134Leu突变与中国人群脑出血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了150例原发性脑出血病人和150例非脑卒中对照组FXⅢ基因的基因型位点频率。结果在所研究的人群中发现了4例FXⅢ基因Val34Leu突变的杂合子,全部位于脑出血组,没有发现突变型的纯合子。等位基因Val34和Leu34在所研究的中国人群中的频率分别是99.3%和0.7%。结论FXⅢ基因Val34Leu突变可能与中国人群的脑出血有潜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凝血因子XⅢ基因Val34Leu突变与脑现血神经功能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XⅢ(FXⅢ)基因Val34Leu突变与中国人群脑出血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了150例原发性脑出血病人和150例非脑座中对照组FXⅢ基因的基因型位点频率。结果 在所研究的人群中发现了4例FXⅢ基因Val34Leu突变的杂合子,全部位于脑出血组,没有发现突变型的纯合子。等位基因Val34和Leu34在所研究的中国人群中的频率分别是99.3%和0.7%。结论 FXⅢ基因Val34Leu突变可能与中国人群的脑出血有潜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胃癌易感性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国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经胃镜及病理确诊,有效分析样本包括肠型胃癌93例,胃贲门癌50例,对照246人。结果i NOS基因第16外显子存在C→T多态性(产生Tsp509I内切酶的识别位点),使编码的氨基酸由丝氨酸(Ser)改变为亮氨酸(Leu),对照人群T等位基因频率为13.21%,单独存在C→T多态性与肠型胃癌、胃贲门癌易感性增加无统计学关联,但与吸烟因素同时存在,对肠型胃癌、胃贲门癌产生明显的2型超相乘交互作用;与缺乏CagA抗体同时存在,对胃贲门癌产生明显的相加交互作用。结论 iNOS基因C→T多态性可能是胃癌的易感基因,特别与吸烟、缺乏幽门螺杆菌CagA抗体的肠型胃癌、胃贲门癌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细胞色素P4501A1基因多态性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CYP1A1突变基因型与吸烟、饮酒因素对胃癌发生的交互作用及作用方式。方法: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胃镜及病理确诊的肠型胃癌,共112例,以同期上消化道肿瘤病例的“健康”同胞、配偶和配偶的同胞为对照组,共676例,用多聚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其基因型,多基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胃癌的相关性。结果:在调整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未见CYP1A1突变基因型与胃癌危险性之间有统计学关联;但CYP1A1基因型与吸烟对胃癌发生有明显交互作用,显增加胃癌的危险性,交互作用系数γ为2.82,OReg值为5.00,为2型交互作用中的超相乘模型,进一步分析剂量反应关系显示;突变基因型与吸烟量,开始吸烟年龄均呈“低暴露-基因效应”方式。即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交互作用的强度逐渐降低。CYP1A1突变基因型与饮酒史的交互作用有减弱效应,OReg值为2.22,γ为0.46,但呈“高暴露-基因效应”。结论CYP1A1突变基因型与吸烟、饮酒对胃癌均有交互作用,但交互作用的方式不同。这些结果提示CYP1A1突变基因型的个体应完成戒烟、限制大量饮酒、以预防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