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阐述了在医院建立医学计量三级站的目的、意义及主要作用;围绕如何建立三级站。介绍了建设过程中领导带头,把握整体设计与配套设备建设以及土建工艺设计与计量标准装置布局等环节的要求;论述了建站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相关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分析38例脑出血血肿扩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33.7%,主要发生在24h尤其是6h内,早期血肿扩大与肝病及酗酒史、凝血功能、出血部位、血肿形态等有关,血肿扩大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结论血肿扩大的发生影响病人预后,应尽早确诊,采取积极防治措施,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3.
我们采用巴曲酶(DF-521)治疗脑梗死患者36例,取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静滴为对照,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癫痫持续状态19例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患者院前急救及护理措施,以降低病死率。方法对19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院前急救的救治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救治成功18例。结论及时终止发作及护理措施到位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肌)皮瓣在褥疮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结合(肌)皮瓣转移修复褥疮的效果。方法对15例褥疮患者进行VSD结合(肌)皮瓣转移手术,同时加强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结果15例褥疮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动静脉危象等并发症。修复压疮的时间为3—5周、平均25d,缩短了褥疮愈合的时间,术后随诊7个月至2年7个月无复发。结论VSD结合(肌)皮瓣转移可有效、快速的修复褥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加解剖型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5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病例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解剖型双钢板固定技术内固定。结果术后25例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均骨性愈合,无感染、肘内翻畸形、骨化性肌炎、神经损伤症状发生。按Aitken和Rorabeck标准评定:优15例,好6例,可3例,差1例。结论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加解剖型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手术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伸肘装置完整,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术后骨折愈合良好,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闭合性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最佳手术时机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过去3年间收治的闭合性Ⅲ型Pilon骨折患者41例,其中急诊手术22例,择期手术19例,通过对2组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Tornetta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4.5个月,在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醒脑静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昏迷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醒脑静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昏迷的机制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昏迷患者140例(治疗组)与 142例对照组(纯西药基础治疗)对照。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 92. 1%,对照组总有效率 80. 9%,两组差异显著( P<0. 05)。结论:醒脑静具有芳香开窍降低颅内压、清除氧自由基、降低β-内啡肽神经、改善昏迷、促使苏醒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的MRI特点。方法应用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36例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VP组)及36例其他眩晕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扫描,进一步比较分析血管神经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的发生率、压迫类型及血管来源。结果 VP组45耳(62.5%)存在NVCC现象,其中39耳(50.0%)存在血管接触,9耳(12.5%)推移关系;对照组21耳(29.1%)存在NVCC现象,均为接触关系。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2,P0.001)。VP组中Ⅰ型22耳(48.9%),Ⅱ型5耳(11.1%),Ⅲ型16耳(35.6%),Ⅳ型2耳(4.4%);对照组Ⅰ型10耳(47.6%),Ⅱ型3耳(14.3%),Ⅲ型8耳(38.1%),无Ⅳ型。VP组与对照组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3,P=0.781)。VP组中34耳(72.3%)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9耳(19.1%)为小脑后下动脉,4耳(8.5%)为椎动脉。对照组中12耳(57.1%)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8耳(38.1%)为小脑后下动脉,1耳(4.7%)为椎动脉。VP组与对照组压迫责任血管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1,P=0.278)。结论 NVCC在VP患者中发生率高,常见于Ⅰ、Ⅲ型,以小脑前下动脉为压迫血管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