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采用单侧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 方法 我院2009年至2011年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130例,年龄在80~96岁,ASA Ⅱ~Ⅲ级。将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5例,观察组于L3-L4穿刺采用单侧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于L2-L3穿刺采用硬膜外麻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观察两组麻醉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阻滞完善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快,(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心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麻醉后与术前比较波动较大(P<0.05)。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观察组麻醉效果好于对照组。 结论 单侧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快、镇痛和肌松效果好、麻醉平面可控性强、呼吸循环影响小等优点,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高龄患者的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及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护理。方法在6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38例59个椎体接受PVP治疗;30例40个椎体接受PKP治疗。术前及术后1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伤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比较。结果 PVP组术前和术后1dVAS评分别为(7.1±1.2)分和(2.0±0.6)分,PKP组分别为(6.9±1.0)分和(1.9±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PVP组和PKP组伤椎高度分别较术前增加(2.3±1.6)mm和(9.1±2.0)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对止痛均有明显效果,二者无明显差异;PKP伤椎高度恢复明显优于PVP;同时给予安全、有效的护理对PVP、PKP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任雪玲  王文贤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2):4509-4510
<正>视疲劳在眼科门诊中很常见,其发生的机制是多因素且复杂,而大部分由屈光因素所引起,为了解正常视力视疲劳患者的屈光状态,笔者将每眼远、近视5.0以上的146例视  相似文献   
4.
哈灵顿(Harrington)手术矫正脊柱侧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从1984年—1985年应用哈灵顿手术矫正脊柱侧弯8例,男3女5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21岁,平均1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最短15个月,最长3年,平均2年半。8例均为原发性脊柱侧弯,主弯曲位于胸段2例,胸腰段者6例,凸侧肋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剃刀背”畸形。手术方法:6例采用国内陈之百介绍的简化哈氏法,即只剥离侧弯脊柱凹侧椎旁肌肉,放置撑开杆内固定,并切取凸侧“剃刀背”畸形肋骨剪碎做半椎板融合。1例哈氏分离杆与鲁格氏(Lugue)棒联合固定,1例行鲁格氏棒水平牵引固定。  相似文献   
5.
刘斌  王文贤 《华西医学》1996,11(4):459-462
应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低流量固定比例的氧化亚氮-氧麻醉期间Io2,吸入气,肺光气以及动脉因气变化。成年杂种犬吸22.5ml/kg.min^-7-7.5ml/kg.min^-1的N2O-O2,70%出现低氧,不能作为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贤  张镜芳  罗沙 《华西医学》2004,19(3):438-439
目的:探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过程和处理。方法: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5例(室间隔完整1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1例)。术前8例行经皮球囊房间隔造口术,16例持续静脉滴注前列腺素E1,7例术前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约物选择芬太尼、哌库溴铵、氯胺酮、少量异丙酚及异氟醚。全组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大动脉调转及冠状动脉移植术,采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7例短暂深低温停循环。术中监测心电图、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左房压、体温、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球压积、血糖、电解质等。主动脉开放后给予多巴胺、肾上腺素、米力农、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麻醉平稳,6例由于重度低心排,不能脱机,术中死亡;3例由于重度低心排、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术后4h~13d死亡;2例由于呼吸心跳骤停、急性肾功能衰竭、败血症等术后6~32d死亡;1例由于心律失常术后7h死亡;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大动脉调转术是目前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较为理想的术式,新生儿期是手术的最佳时期。围术期处理需要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维持肺一体循环血管阻力平衡。  相似文献   
7.
小儿心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报导42例小儿心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麻醉处理,认为咪唑安定和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具有安全、起效快、麻醉过程平稳、深度适宜、无明显副作用的特点,对手术过程无明显影响,是射频消融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1956年Ayre提出用“T”型管避免重吸入的麻醉装置后,世界各地不仅广泛采用,且作了各种类型的改进。经临床使用,普遍认为是一种简单、方便方法。我院从五十年代以来即广泛在小儿全麻中应用,仅就1975年1月~1985年8月,共作1822例(50天~13岁,5~32kg),经多年临床实践,不仅供氧充分,且无二氧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除及冠状动脉搭桥联合手术同期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狭窄的麻醉管理。方法 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除及冠脉搭桥联合手术的患者5例,用丙泊酚、芬太尼、异氟醚和维库溴铵全麻。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容量治疗,避免低血压和血压波动。术中用利多卡因20mg浸润阻滞颈动脉窦神经丛。切开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后,放置内分流管,注意脑保护。结果 麻醉平稳,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未发现心、脑并发症。结论 围术期麻醉处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避免血压波动及脑保护。  相似文献   
10.
<正>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脊髓长期受压而导致脊髓发生继发性改变,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功能障碍症状,为一种严重的颈椎性疾病。2009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对15例脊髓压迫较重的患者进行后路双开门椎板重建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同时给予精心的护理,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