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葛洪吸收易学思想指引养生活动。受到《周易》和道家道教"身国同治"思想的影响,葛洪强调治身治国的统一,以气化论、象思维的视域,把身体之象拟象为国家、自然、君臣之象。治身要重视动态的时空维度。服食术依据纳音法的卦爻模型,把人的生辰干支与音律相配,推导年命的五行,再结合年命与药色的五行生克,明晰服食禁忌。行气术以"术数"原理表达精气的运动。服一日之气法或遵循五行的成数,或重视吸收六戊时的土气。服四时之气法则根据四季的五行之气,调整服食方法。祛寒、避暑的行气法分别于冬季、夏季行离火、坎水之气。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五行人”人格结构和特质,为进一步建立“五行人”人格模型、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五行人”人格特质形容词,对形容词进行筛选、阐释和标准化,基于支持向量机序列最小优化算法(SMO)分类方法进行文本分类,筛选权重高的特质形容词,构建五行人格特质形容词表,通过和现有的人格维度模型对比,进行“五行人”人格结构和维度的梳理和分析。结果:分析得到138个“五行人”个性特征形容词,分别以木、火、土、金、水为分类属性,SMO分析分类精确度分别为91.38%、90.43%、91.74%、94.37%、87.67%,得到五行人格特质形容词表。结论:“五行人”人格模型可能为以五行为纲,以阴阳为目,每一类型中再分维度的多因素模型,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多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以完成对“五行人”人格模型进一步构建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身心医学体系——中医心质学,它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千年丰厚的文化宝库,同时又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基础理论为根坻,以中医体质学、中医心理学、整体心理学、灵性心理学以及现代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对心质的观察总结为基本视角,研究人类心质特征、心质类型的生理及病理特点,分析心质疾病的产生与发展,运用心质理论指导疾病预防、治疗及养生的全新学科,中医心质学的提出是医学心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和实际探索。本文就心质学的内涵和源流,心质学的三个维度包括心灵质、心识质、心意质的具体内容,中医心质学的概念、理论源泉及架构、优势及学术价值和心质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初步整理。  相似文献   
4.
5.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贯穿在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各个层面。本文提炼《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中关于阴阳五行指导中医分析病因、阐明病机、指导诊断、确立治法、处方遣药等方面的内容,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本文浅探中医阴阳五行诊疗体系中的病机诊断内容,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归纳整理现代临床常用粪便类中药的基本特征,挖掘分析其在古代方剂中的应用情况。方法以"粪便"并含"中药"为关键词,全面检索CNKI、万方、重庆维普、CBM数据库自建库至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涉及的粪便类中药,对临床常用粪便类中药进行筛选,并对其正名出处、历代别称、药物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进行整理;同时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库平台分别检索包含每味粪便类中药的古代方剂,以每味药物方剂总数的20%作为支持度取值个数,统计其药物组合模式,并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对粪便类中药与其他药物的内在关联性进行运算,获得每味粪便类药物常见的药物配伍模式以及可能存在的用药规则。结果现代临床仍然常用的粪便类中药共有11味。它们分别被记载于多本中医药学专著中,别称繁多、药物来源广泛;其药性寒、热各异,药味涵盖酸、苦、甘、辛、咸,归经分属肝(胆)、心(心包)、脾(胃)、肺(大肠)、肾(膀胱)经;主治功效有解表、清热、祛风除湿、消滞、化瘀通络、化痰止咳平喘、息风、开窍、攻毒杀虫止痒、拔毒化腐生肌等不同;11味粪便类中药共检索到相关方剂1 550个,每味药均有其内在药物组合模式及关联规则。结论粪便类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对粪便类中药进行深入挖掘和创新应用,将在肠道微生态研究领域及各系统疾病的诊治中有着非常广阔的研究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疗效是中医的灵魂,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不仅具备严密的理论体系,且临床屡用不爽,是中医药未来发展过程中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哲学思维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应用"阴阳藏府系统"进行诊疗近乎完美地对此进行了诠释,构建了理法方药并存的阴阳五行诊疗体系,古今奉为圭臬。文章选取《伤寒杂病论》几个较佳版本,尝试以阴阳五行思维探求张仲景的诊疗体系,为中医临床与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