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CA)患者复苏后早期血清糖萼标志物水平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发生CA后恢复自主循环(ROSC)超过24 h并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收集CA后第24小时的血清用以检测血清糖萼标志物水平, 包括硫酸乙酰肝素(HS)、透明质酸(HA)和黏结蛋白聚糖-1(Sdc-1)。按照CA后30 d的脑功能分级(CPC)将患者分为功能良好组(CPC=1~2)和功能不良组(CPC=3~5), 以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糖萼标志物和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以30 d生存结局重新将患者分组, 即存活组和死亡组, 以Cox回归分析血清糖萼标志物和患者30 d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 其中女31例(43.7%), 男40例(56.3%);年龄(59.0±17.0)岁。与功能良好组(n=22)相比, 功能不良组(n=49)HS和HA水平均更高[HS:2 461.0(1 623.0, 5 492.0)μg/L比1 492.0(914.0, 2 550.0)μg/L, P=0.008;HA:...  相似文献   
2.
外源性透明质酸对兔耳创面胶原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外源性透明质酸 (HA)对兔耳创面愈合前后胶原代谢的影响 ,探讨透明质酸抑制瘢痕增生的机理。方法  18只日本大耳白兔 ,建立兔耳创伤愈合模型后 ,随机分成 2 %HA治疗组 (A组 ) ,1%HA治疗组 (B组 )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C组 )。术后第 3、7、10、14、18天取标本匀浆后测定羟脯氨酸 (HPr)含量 ,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B两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C组 (P <0 .0 1) ,A、B两组间也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HA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 ,其作用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建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李希军  柳大烈  王吉慧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5):499-500,i0001
目的:探讨手术方法对兔耳瘢痕模型建立的影响。方法:建立三种兔耳皮肤创伤愈合模型,A组在切除兔耳皮肤的同时,切除皮下软骨及软骨膜;B组切除皮肤及软骨膜但保留软骨;C组只切除皮肤,保留软骨及软骨膜。对创伤愈合过程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并在镜下测量瘢痕突出皮肤的高度。结果:①A、B、C三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0.4±1.0)天、(17.8±1.6)天、(11.4±1.3)天,三组之间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②A、C两组伤后4~5天肉芽组织充满创面,B组在伤后第10天,肉芽组织开始在坏死软骨下向中心生长;③A、B、C三组瘢痕隆起高度为(1.20±0.56)mm、(1.68±0.73)mm、(1.15±0.50)mm,B组与A、C组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保留软骨,切除皮肤和软骨膜能获得较大的瘢痕,可用于瘢痕治疗性实验;切除软骨形成瘢痕较小,可用于观察创面外用药物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外源性透明质酸(HA)对兔耳创面愈合前后胶原代谢的影响,探讨透明质酸抑制瘢痕增生的机理。方法 18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兔耳创伤愈合模型后,随机分成2%HA治疗组(A组),1%HA治疗组(B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术后第3、7、10、14、18天取标本匀浆后测定羟脯氨酸(HPr)含量,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B两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1),A、B两组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A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其作用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对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09月30日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IHCA后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IHCA后14 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IHC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hs-CRP/Alb)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使用心电监护、复苏时通气方式、首次监测心率人数所占比例、复苏前Alb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心源性CA、使用肾上腺素剂量>5 mg占比,CPR持续时间,血乳酸、Alb和hs-CRP浓度,以及hs-CRP/Alb比值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上腺素剂量>5 mg占比,血乳酸浓度、心肺复苏持续时间、hs-CRP/Alb比值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hs-CRP/Alb比值、血hs-CRP和Alb浓度对患者死亡均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0.864、0.745,hs-CRP/Alb比值的预测效能优于hs-CRP浓度或Alb浓度。 结论:hs-CRP/Alb比值对IHCA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且预测效能优于单用血hs-CRP浓度或Alb浓度。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腹泻5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 10年来 ,我们诊治糖尿病患者 52 7例 ,其中并发糖尿病腹泻 58例 (11% )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4 1例 ,女 17例 ;年龄 2 5~ 72岁 ;病程 3~ 2 5年。其中 1型 36例 ,2型 2 2例。临床表现多为反复发作性腹泻 ,昼轻夜重 ,大便为水样或糊状 ,也可有脂肪泻 ,每日 3~ 10次 ,少数有腹肪泻 ,腹泻前常有腹鸣 ,下腹部不适 ,可与便秘交替出现。实验室检查 :本组患者就诊时血糖 11~ 2 5mmol/ L,大便无脓血 ,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B超检查伴有脂肪肝4 1例 ,胆囊炎 32例 ,胆结石 4例。治疗及结果 :本组采取控制血糖 ,补液及应用解痉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当前,吸入皮质类固醇是治疗支气管哮喘 (以下简称哮喘 )的主要药物,吸入疗法已成为治疗哮喘的主要手段,但治疗的有效剂量、方案各不相同。本研究在于观察必可酮和喘康速联合应用吸入治疗的最佳剂量和用药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选取资料完整的门诊和住院轻、中度哮喘患者 85例,均符合 1997年 4月第二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制定的哮喘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三组。 A组 28例,其中男 15例,女 13例;年龄 23~ 67岁,平均 43. 83± 12. 66岁。 B组 30例,其中男 16例,女 14例;年龄 21~ 56岁,平均 41. 24± 9. 34岁。 C组 27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出院后回访护理,观察患者病情的复发率。方法择取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本次实验的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划分为基线资料对等的两组,分别为研究组(45例)、参照组(45例),参照组患者仅在出院前接受了出院指导,而研究组患者接受为期两年的回访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半年、1年以及2年的病情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出院半年、1年时段,并没有复发案例,出院两年后,有2例患者病情复发;参照组患者在出院半年后,有5例复发,出院1年后,有9例复发,出院2年后有10例复发;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半年、1年以及2年时段内的相应数据,组间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急性胰腺炎患者出院后,定期对其行回访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发展,降低患者病情复发的可能性,从而为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丹路口服液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丹路口服液中丹参、当归、川芎、红花进行定性鉴别;以HPLC法对其赤芍中的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Symmetry C18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1‰磷酸水溶液(19∶81);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柱温:30℃。结果:在TLC色谱中检出丹参、当归、川芎、红花;芍药苷进样量在6.14-61.40μg 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101.0%,RSD%为2.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为丹路口服液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对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09月30日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IHCA后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IHCA后14 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IHC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hs-CRP/Alb)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使用心电监护、复苏时通气方式、首次监测心率人数所占比例、复苏前Alb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心源性CA、使用肾上腺素剂量>5 mg占比,CPR持续时间,血乳酸、Alb和hs-CRP浓度,以及hs-CRP/Alb比值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上腺素剂量>5 mg占比,血乳酸浓度、心肺复苏持续时间、hs-CRP/Alb比值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hs-CRP/Alb比值、血hs-CRP和Alb浓度对患者死亡均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0.864、0.745,hs-CRP/Alb比值的预测效能优于hs-CRP浓度或Alb浓度。 结论:hs-CRP/Alb比值对IHCA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且预测效能优于单用血hs-CRP浓度或Alb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