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建立近交系C57BL/6J小鼠胚胎腭突体外培养模型,为研究胚胎腭突发育提供条件。方法:无菌条件下,在体视显微镜下取怀孕13.5 d(GD13.5)的胚胎腭突,进行培养。分别于培养6、24、48 h后取出固定,行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扫描电镜(SEM)观察,每个时间点分别12对。结果:细胞核染色显示,6 h时,两侧腭突未融合;24 h时,两侧腭突开始融合,但是中间仍有部分腭中嵴上皮(MEE)细胞残留;48 h时,两侧腭突完全融合,中间的MEE完全消失。扫描电镜显示,6 h时,两侧腭突之间有一定裂隙;24 h时,两侧腭突已接触但能观察到腭中缝(MES);48 h时,两侧腭突已完全融合,MES消失。结论:本方法为研究腭裂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犬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探讨其促进软组织修复的机制。方法杂种犬4只,体重:18kg~24kg,雌雄不限。随机选择每只犬的一侧后腿的大腿内侧分别制作两个直径为4cm×3cm椭圆形创面和长度为3cm的直线伤口,深及皮下筋膜层,再随机选择一个椭圆形创面和直线伤口为实验创面,用PRP凝胶覆盖创面,对照组创面任其渗血在创面凝固,两组都用3M愈肤膜覆盖损伤处。分别于术后7天、14天、21天、28天通过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对比两侧创伤愈合情况。结果术后7天,对照组创面少许肉芽组织生长,伤口周围有炎症反应;实验组创面清洁,有较多肉芽组织生长,伤口周围无明显炎症反应。术后7~28天,两组的椭圆形创面逐渐缩小,但实验组创面缩小明显并无明显瘢痕;实验直线伤口于术后14~21天完全愈合,无明显瘢痕,对照组可见到明显瘢痕。组织学观察:实验组创面愈合较快,至术后28天,形成比较成熟的皮肤组织,而对照组创面可见到较多瘢痕组织;实验组直线伤口术后14~21天即形成较成熟的皮肤组织,对照组直线形伤口于21~28天形成较成熟的皮肤组织,但瘢痕组织较多。结论 PRP能加快犬软组织损伤的愈合,并能减少瘢痕。  相似文献   
3.
4.
5.
①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对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 ,为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依据。②方法以胶原酶注射法制备的兔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动物模型作为实验组 ,另选 10只健康兔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于4、8、12周末行嚼肌和颞肌肌电图检查 ,分析对比两组兔在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状态下肌电电位变化。③结果 实验组姿势位时嚼肌、颞肌前束及颞肌后束肌电电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 =9.0 5 2~ 18.5 17,P <0 .0 1) ;在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状态下 ,实验组嚼肌、颞肌前束及颞肌后束肌电电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16 .6 0 2~ 2 5 .0 2 8,P <0 .0 1)。④结论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发展过程中伴随咀嚼肌功能紊乱 ,提示在诊断和治疗该病时应注意咀嚼肌功能状态的改变 ,调整咀嚼肌功能状态可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建立以上颌窦为基准的三维CT测量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 :收集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并需要手术的患者17例,术前做上颌骨、颧骨三维CT扫描,观察上颌窦形态的改变,并在CT工作站上应用相关软件,以双侧上颌窦的标志点为基准对颧骨高点的内外、前后及上下距离测量,根据差值算出颧骨高点在各向的移位程度并指导手术复位。术后复查CT观察上颌窦形态的恢复并用同样方法测量,对比双侧数据的差值,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7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术前均存在上颌窦后外侧壁和前壁的骨折并移位,其中有2例合并存在上颌窦内侧壁的骨折。CT测量结果显示:手术前患侧颧骨高点以向后移位为主(平均4.40 mm),多伴有向外移位(平均4.08 mm),向下移位(平均2.03 mm),仅个别患者向内移位。术后所有患者上颌窦形态基本恢复,在三个方向上的移位基本消失或减少至2 mm,对三个方向上的移位进行手术前后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部外形及张口功能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三维CT测量可以观察颧骨复合体骨折上颌窦形态的改变,以上颌窦为基准的三维CT测量可以实现颧骨高点在三维空间上的移位的定量测量,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复位和疗效的评判具有指导意义,术中及术后上颌窦形态的恢复可以作为复位成功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张娅  王双义  李贵昌 《山东医药》2004,44(31):54-54
2003年3月以来,我科应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眼睑及面肌痉挛患者28例,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滑石粉悬液进行眶下孔周围注射,建立一种新型大鼠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2组,一组在眶下神经孔周围注射30%滑石粉混悬液0.3 mL,另一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术前3 d、术后3 d及术后1、2、3、4、6、8、12周分别进行行为学观察,Von Frey纤维测定大鼠机械性刺激反应阈值,利用方差分析对机械刺激阈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于术后3 d及术后4、8、12周取眶下孔周围组织作组织病理学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眶下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各检测值进行分组t检验。结果: 实验组大鼠术后3 d眶下神经支配区域机械痛反应阈值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大鼠易激惹,具有搔抓面部或攻击行为。直到术后12周,机械痛阈值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3 d组织病理学观察主要呈炎症表现,炎性因子表达减少;术后1周炎症更剧烈,炎性因子表达。术后4周,局部出现炎性肉芽组织增生,炎性因子表达最高;4~12周炎性反应逐渐减轻,炎性因子表达逐渐减少,局部瘢痕形成并逐渐加重,可见瘢痕压迫眶下神经。结论: 眶下孔周围注射滑石粉悬液可以建立稳定的TN动物模型,该造模方法简单易行,为进一步研究TN发病机制和模拟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56例合并系统性疾病的口腔癌患者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56例口腔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口腔癌的特征,分析和制订局部及全身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56例患者分别接受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等。对34例(60.71%)合并高血压患者、11例(19.64%)合并冠心病患者、1例(1.79%)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提出心血管治疗意见;对23例(41.07%)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合理化控制血糖的方案;对19例(33.93%)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肺功能检测及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案。结论: 多学科协作对合并系统性疾病的口腔癌患者的诊疗合理、有效,值得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颞肌筋膜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选择因腮腺良性肿瘤在我院住院患者8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按常规“S”切口手术,不行颞肌筋膜瓣修复;实验组采用改良除皱切口,转移带蒂颞肌筋膜瓣充填术区凹陷。结果:对照组局部凹陷畸形明显,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64.10%(25/39),耳部感觉丧失的发生率为87.18%(34/39);实验组局部凹陷畸形不明显,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11.36%(5/44),耳部感觉丧失的发生率为6.82%(3/44),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颞肌筋膜瓣充填术区缺损能有效降低腮腺切除术后Frey’s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