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支原体基因组全DNA分子量较小,本研究直接制备肺炎支原体(MF),人型支原体(MH)和解脲脲原体(UU)中3个型SU1,SU4,SU8全DNA光敏生物素探针,用斑点杂交鉴定表明探针可用于检测同种支原体,但3个型UU探针不能用于型别鉴定。探针检测灵敏度较一般片段DNA探针灵敏度低,可能是由于前者分子量放大,降低了杂交速率和效率。直接提取全DNA作光敏生物素标记,简化了探针制备过程,且无放射性损害及衰减,探针易于保存,可供一般实验室及化验室使用  相似文献   
2.
bFGF对体外培养的新生鼠隔区和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使用浓度为30ng/ml的bFGF,不同的培养时间,观察其对新生大鼠隔区和中脑腹侧的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元的影响,为克隆神经前体细胞探索最佳培养时间。实验分别在培养2天和5天时用MTT法测定细胞的OD值,并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显示,在这2个时间点,所测的隔区和中脑的且OD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的OD值在培养第5天时也明显高于培养2天时间点,但对照组的结果则刚好相反。光镜观察在培养5天时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华眼镜蛇的蛇毒因子(CVF)与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的量效关系及CVF在非协调性异种心脏移植应用中的意义。方法:①用不同剂量的CVF腹膜腔内注射(i.p.)SD大鼠,测定大鼠血液中性白细胞噬菌率;②经CVFi.p.处理后大鼠进行颈部豚鼠—大鼠异种心脏移植,然后测定移植前后大鼠不同时点的血液中性白细胞噬菌率。结果:①CVF能使大鼠血液中性白细胞噬菌功能减退,并呈量效关系;②经CVF处理的大鼠移植后无发生超急排斥反应(HAR),且血液中性白细胞噬菌率明显减退,至术后3d内仍未恢复。结论:①CVF有抑制中性白细胞噬菌功能,且呈量效关系;②CVF可抑制非协调性异种心脏移植的HAR,测定中性白细胞噬菌功能是一种简便测定CVF体内抗补体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义专  王传恩 《四川医学》2019,40(12):1236-1240
目的对侧卧位椎弓根外侧穿刺法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12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手术采用俯卧位椎弓根入路,观察组手术采用侧卧位椎弓根外侧入路;记录手术舒适度和配合度情况、疼痛VAS评分、ODI评分百分比、手术时间、C臂透视次数、伤椎前缘丢失百分数、骨水泥弥散、骨水泥渗漏等情况,并运用SPSS24. 0系统分析。结果观察组出现心率改变2例、血压改变5例、胸闷1例,对照组出现心率改变12例、血压改变18例、心慌3例、胸闷11例、恶心5例;观察组主动配合56例、被动配合4例、无不配合病例,对照组主动配合35例、被动配合23例、不配合2例; VAS评分观察组术前(3. 55±1. 61)、术后第三天(0. 78±0. 45),对照组术前(3. 23±1. 61)、术后第三天(1. 12±0. 96); ODI评分百分比观察组术前(97. 30±2. 13)、术后(16. 10±8. 70),对照组术前(97. 12±2. 18)、术后(16. 63±8. 43);手术时间观察组为(38. 14±9. 75) min,对照组为(50. 60±14. 15) min;术中透视次数观察组为(18. 75±2. 78)次,对照组为(27. 45±4. 34)次;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观察组为(55. 00±20. 53),对照组为(48. 50±16. 02);观察组骨水泥分布理想60例、渗漏2例,对照组骨水泥分布理想48例、渗漏9例;两组比较,手术舒适度和配合度情况、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ODI评分百分比、手术时间、C臂透视次数、伤椎前缘丢失百分数、骨水泥弥散、骨水泥渗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侧卧位椎弓根外侧穿刺法有较高手术舒适度、配合度,能较快缓解疼痛,能明显减少术中透视、达到理想骨水泥分布、减少渗漏,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大鼠跟腱病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方法对跟腱病组织修复的影响,为电针治疗跟腱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36只2月龄雄性SD大鼠中选出6只,设为空白对照组(A组,n=6),对其余大鼠行跟腱病造模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B组,n=18)、电针患侧组(C组,n=12),B组随机分为‰组、B,组和B,组,各6只,C组随机分为C1组和C2组,各6只。造模3周后,C组取患侧的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以及太溪,给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min,10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2疗程间隔2天,A组和B组大鼠不予任何干预,均自由饮食。造模3周后分别处死民组和A组大鼠,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后分别处死B1、C1、组和B2、C2、组大鼠,标本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结构改变,作跟腱内成纤维细胞计数后用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TGF-β1表达情况,并与组织学观察及统计结果作比较,以评价跟腱病组织学恢复情况。结果:①细胞计数:第一疗程后C.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B1组,差异具显著;第二疗程后C2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B2组,差异具显著。②TGF-β1:A组未见TGF-β1表达,各期阳性对照组有弱阳性表达,而C组有TGF-β1阳性表达。结论:电针能改善跟腱病组织胶原纤维结构排列,有效地促进跟腱病的修复,其机制可能是电针刺激了TGF-β1的合成,进而促进了成纤维细胞数量增殖与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6.
用作粘结剂漏道(逸出道)的改良轴沟可以促使铸造全冠完全就位。由于某些原因使铸造全冠在粘固时不能充分就位。Jorgenson研究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某些因素。多数人认为流体静压是一重要因素。全冠开窗证明能促使铸造全冠完全就位,但多数临床医生仍不愿在已完成的铸造全冠上开窗,同时开窗也不适用于烤瓷金属修复体。  相似文献   
7.
<正> bFGF是FGF家族中7个成员之一,研究发现它是一类广谱的营养因子,与神经系统的发生、发育及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有密切关系.为了检测bFGF对胚胎不同脑区的作用,本研究用浓度为30ng/ml的bFGF加入96孔板的培养基内,观察其对体外培养的胎鼠(E16)不同脑区(皮质、海马和隔区)的神经前体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培养的头3天,细胞生长较缓慢,加bFGF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别.免疫组化染色显示Nestin,NF和GFAP阳性细胞两组均较少.培养的第7天,加bFGF组的皮质、海马和隔区的OD值分别为0.22、0.11和0.19,而对照组分别是0.11、0.10,0.12;除海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中医火灸塌渍法治疗肌筋膜痛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分析252例应用火灸塌渍法治疗的肌筋膜痛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未出现烧烫伤、虚脱、晕厥等意外。痊愈31例,显效122例,有效78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91.66%;轻度皮肤过敏3例。结论:中医火灸塌渍治疗对于肌筋膜痛症是有效的,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阮奕文  王传恩  刘述  姚志彬 《解剖学报》2001,32(4):293-296,T001
目的 观察NGF/G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NGF-NSC和GDNF-NSC)在AD模型鼠脑内的存活、分化及基因产物的表达。方法 将BrdU标记的NGF-NSC和GDNF-NSC单独和联合移植入穹窿海巴伞切断的大鼠侧脑室内。移植后3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脑切片进行BrdU、Nestin、GFAP、NF、NGF及GDNF单标或双标染色。结果 脑室内见到大量BrdU阳性细胞。部分移植细胞向脑实质迁移,在切口周围、穹窿海马伞、海马、胼胝体、隔区、室管膜下区及血管壁旁均可见到BrdU阳性细胞。在皮质和切口周围可见较多的BrdU+GFAP双标细胞;在海马内可见较多的BrdU NF双标细胞;在脑室内,两者均可见到。在脑室、皮质和海马等处均检测出BrdU+NGF和BrdU+GDNF免疫双标阳性细胞。结论 NGF/GDFN基因修饰NSC能在宿主脑内较好地存活,并能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而且能分别表达外源基因产物NGF和GDNF。  相似文献   
10.
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早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8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椎间孔镜BEIS技术)和传统组(传统手术方法)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ODI功能评分.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3个月,微创组的VAS、ODI评分与传统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显著的降低(P<0.05).结论: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手术效果与传统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