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49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肺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肺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肺鳞癌纵隔淋巴结无转移组22例,肺鳞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组18例,肺炎性假瘤组10例.用LYVE-1/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法区分淋巴管和血管并观察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蛋白表达的情况,并与手术纵隔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肺鳞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远大于内部和炎性假瘤组织.肺鳞癌组织内部淋巴管和炎性假瘤组织淋巴管密度相似.肺鳞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大于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组.肺鳞癌组织内部淋巴管密度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相似.结论肺鳞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主要在周边部,肺鳞癌细胞主要经过原发灶周边部增生的淋巴管转移至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与血管内超声 ( IVUS)相比较 ,探讨压力导丝在评价冠脉内支架置入即刻效果 ,指导优化支架置入中的作用。方法  5 1例患者置入冠脉内支架后先后予血管内超声和压力导丝检测判断是否达到相应的理想支架置入标准。若未达标准 ,则进一步采用更高压力同样球囊或更大球囊再扩张。结果 支架置入后 IVUS判断 3 1例达到标准 ,不需再扩张 ,15例不满意者再扩张支架 ,支架内截面积增加 2 4 .3 % ( P<0 .0 5 ) ,最终 4 1例 ( 89% )得到满意 IVUS,5例因超声导管未跨过支架无超声资料 ;压力导丝检测 3 5例达到标准 ,不需再扩张 ,16例不满意者再扩张支架最终 4 5例 ( 88% )得到满意结果 (心肌部分血流储备 ,FFRmyo>0 .90 )。血管内超声和压力导丝两者在判定理想支架置入方面有很好的相关性 ,符合率达 90 %。以血管内超声检测作金标准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 ROC)计算心肌部分血流储备 FFRmyo预测理想支架置入的最佳临界点为 0 .90。结论 压力导丝是指导冠脉支架置入更方便、安全的有效手段 ,有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接受低分子肝素5000IU,每12h间隔使用,脐旁皮下注射,连续10d,以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对照组仅接受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治疗,连续10d,2组病人均常规应用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及控制原发病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结果 2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作者以往的研究发现 ,肝血虚证患者红细胞膜Mg2 + ATP酶 ,Na+ ,K+ ATP酶及Ca2 + ATP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 。为探讨肝阴虚证红细胞膜代谢功能的改变 ,本文对慢性肝炎 (慢性活动型肝炎 )、慢性胆囊炎、眼底疾病 (视网膜与视神经病 )、月经量少与闭经等疾病中辨证属肝阴虚证的 2 7例患者进行红细胞膜Na+ ,K+ ATP酶 ,Mg2 + ATP酶及Ca2 + ATP酶活性的检测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采用中医辨证 ,西医辨病 ,症病结合的方法选择研究对象 ,全部病例均经两名医师共同辨证确定。肝阴虚证 2 7例 ,男 12例  相似文献   
5.
金黄色葡萄球菌DNA体内抗肿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体DNA(S.aureus DNA)体内抗肿瘤免疫的效果及其免疫机制。方法 纯化提取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体DNA进行抗肿瘤及免疫学指标的测定。结果 S.aureus DNA腹腔注射给药可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荷瘤裸鼠血清内IFN-γ含量,调节其TNF-α的水平。结论 S.aureus DNA具有抗肿瘤免疫特性,为微生物DNA制剂开发应用于抗肿瘤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口径毛细管测定食品中甜蜜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方取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1):1391-1391
甜蜜素又名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复合食品添加剂,用作甜味剂的一种。国家卫生标准GB2760—1996规定使用限量为0.65~8.0g/kg。但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禁止使用甜蜜素作为食品甜味剂。出口产品生产企业为了适应出口国的要求,在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各种原材料中的甜蜜素含量。而GB13112—91采用直接酯化法只适用于饮料、凉果等食品,不适合多种食品的测定。本文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大口径毛细管,改进样品处理方法及提取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BRCA2(乳腺癌易感基因2)在肺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筛选肺鳞癌分子标志物。方法利用cDNA微阵列技术研究6个分期为Ⅰ期的手术切除鳞癌标本的基因表达谱,重点分析BRCA2的表达情况,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BRCA2基因在全部6个肺鳞癌标本中均呈下调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RCA2蛋白在20个肺鳞癌标本中表达较低(与20例正常肺组织比较),与cDNA微阵列技术检测结果相符。结论cDNA微阵列技术结合免疫组化可用于肺鳞癌分子标志物的筛选,BRCA2可初步作为肺鳞癌的侯选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湖南省肿瘤医院1992~2005年住院的472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生存率分析,探讨女性乳腺癌生存的影响因素,为女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472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按年龄、月经状况、淋巴结有无转移、受体状况、临床分期、病灶部位、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方面分别进行分组对照、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Kaplan-Meier法对各组计算观察生存率(OS)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乳腺癌1、2、3、4、5、10、15年OS分别为96%、91%、85%、80%、74%、53%及42%,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在年龄段、是否绝经、有无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阳性与否、孕激素受体阳性与否、CerbB-2阴性与否、临床分期早晚、是否浸润性乳腺癌、是否能够手术、化疗病例所选方案中是否含蒽环类药物等方面分别分组比较,其差异都有显著性;而在乳腺癌发生的部位、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方面分别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乳腺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然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免疫组化相关指标对女性乳腺癌的预后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为儿科临床比较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早期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口服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发生率[1],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为提高川崎病诊断水平,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儿科住院的川崎病患儿52例的病历资料。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2例病例均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1]。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或单独应用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以卡培他滨为主化疗,用量1 0001 250 mg/m22次/d D11 250 mg/m22次/d D114,或联合应用长春瑞滨、多西他赛、吉西他滨中的一种,每2114,或联合应用长春瑞滨、多西他赛、吉西他滨中的一种,每2128 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以上。部分HER-2阳性病例使用赫赛汀。按年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月经状况、受体状况、化疗周期数、转移部位等影响因素进行分组,利用SPSS18.0软件对疾病控制率(DCR,CR+PR+SD)采用χ2检验,对不同影响因素间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确定PFS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27例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客观有效率(ORR)(CR+PR)为50.4%,DCR为87.4%,毒副反应:血液学毒性Ⅰ28 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以上。部分HER-2阳性病例使用赫赛汀。按年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月经状况、受体状况、化疗周期数、转移部位等影响因素进行分组,利用SPSS18.0软件对疾病控制率(DCR,CR+PR+SD)采用χ2检验,对不同影响因素间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确定PFS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27例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客观有效率(ORR)(CR+PR)为50.4%,DCR为87.4%,毒副反应:血液学毒性Ⅰ度6例;消化道反应:ⅠⅡ度6例;消化道反应:Ⅰ度13例,手足综合征ⅠⅡ度13例,手足综合征Ⅰ度6例。化疗周期数≤3与≥4对照得出近期疗效和PFS有显著差异(P<0.001),联合化疗周期数长短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长联合化疗周期数的PFS危险度是短联合化疗周期数的0.19倍。其他各因素分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或单独应用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毒副作用小,病人耐受性好,且疗效及PFS与年龄、ECOG评分、月经状况、受体状况及转移部位数无关,但与化疗疗程数有关,长周期数比短周期数疗效更好。联合化疗周期数长短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