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对因上消化道症状而胃镜检查的448例患者,快速尿素酶试验及测定胃液尿素(?)检出幽门螺杆菌者222例,总阳性率为49.6%。对消化性溃疡、疣状胃炎(初发期、过度期及成熟期)进行幽门螺杆菌的自身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消化性溃疡病灶中的幽门螺杆菌并非其特有的,而与消化性溃疡所并发的慢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有相关性,但幽门螺杆菌可能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幽门螺杆菌与疣状胃炎无明显关系,但可能影响疣状胃炎病灶由初发期、过渡期向成熟期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对胃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胃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52例,采用口服鸦胆子乳治疗,总有效率96.2%。提示鸦胆子乳对本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对408厂职工、家属进行的胃癌普查,初筛采用无名指血清示波极谱测定并结合上消化道自觉症状,普查人数4577名。结果:极谱阳性并有上消化道症状者182名,作胃镜检查156名,发现胃癌6例;极谱阴性有上消化道症状的253名胃镜受检者中,未发现胃癌;且极谱阳性有上消化道症状者中,胃溃疡、疣状胃炎及中~重度胃粘膜上皮非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极谱阴性有上消化道症状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疣状胃炎内镜下分为3期,即初发期、过渡期及成熟期;将疣状胃炎的病理改变归纳为3型,即Ⅰ型(水肿糜烂型)、Ⅱ型(糜烂增生型)、Ⅲ型(增生修复型)。疣状胃炎的内镜分期与病理分型相符,即初发期病灶的病理改变为病理分型的Ⅰ型、过渡期为Ⅱ型,成熟期为Ⅲ型,其符合率分别为初发期73.7%,过渡期70.4%,成熟期83.3%。41例疣状胃炎内镜随访表明,内镜下3期病灶都有消失的可能,且3期病灶可相互依次演变。  相似文献   
5.
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以下简称“VG”)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其病因复杂,可能与多种损害因素有关。 我厂是船舶工业主机制造厂,有铸饭,机架,热处理、动力等各类工种,现有职325000余人。1986年5月至1989年2月经胃镜加活检,发现本厂职工VG的硷出率为35.9%,高于目前国内外文献的报道,为了探讨其原因进行了流行因素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内镜下采用活检钳咬切法,注射95%酒精加活检钳咬切或配合圈套器套切等方法,摘除消化道息肉53例,其中内镜下发现息肉立即用活检钳钳取者44例,注射95%酒精活检钳咬切或配合圈套器套切,摘除息肉9例。内镜随访34例,未见息肉复发。本组无1例严重并发症。上述两种内镜下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设备及方法简单,费用极低,且适应于内镜下治疗各种类型的消化道息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