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应用细胞角蛋白19(CK19)和肿瘤相关糖蛋白72-4(CA72-4)联合检测40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pN0)周围淋巴结442枚。结果40例胃癌患者中9例有淋巴结微转移(22.5%)。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T3患者微转移阳性率高于pT1和pT2患者(P<0.05)。胃癌患者有微转移的5年生存率(44.4%)明显低于无转移者(93.5%)。结论对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上皮细胞-间质转型(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通路蛋白E-cadherin、vimentin、snail及NF-κB在胃癌淋巴转移组及无转移组中的表达情况,探讨EMT在胃癌淋巴转移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淋巴结转移者31例(有淋巴结转移组),无淋巴结转移者25例(无淋巴结转移组),取其癌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cadherin、vimentin、snail及NF-κB在相关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在胃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组E-cadherin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而vimentin与其相反,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两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有淋巴结转移组snail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NF-κB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两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E-cadherin的表达与NF-κB表达相关,而vimentin及snail的表达则与其无关。结论 E-cadherin及vimentin可能通过NF-κB及snail调节表达,通过EMT参与胃癌淋巴转移,其表达高低可以作为淋巴转移发生几率的预测,联合检测可作为重要的生物学指标,用于术前胃癌检测。  相似文献   
3.
成人肠套叠在临床上较小儿少见,原发病因也较复杂,容易误诊。我院自1996-2006年共收治成人肠套叠1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有COPD病人行腹部手术时的危险性、手术耐受力评估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主要分析35例COPD病人行上腹部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病人中术后有发生肺部感染、腹部创口破裂等并发症,无一例发生呼衰,术后均治愈出院.结论:COPD病人手术有一定危险性,主要在术后,但术前与术中应进行适当的准备与处理,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不能过分强调其危险性而丧失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肝损伤TNF-α mRNA及IL-6 mRNA的表达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肝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tumor necrosis factor-α mRNA,TNF-α mRNA),白细胞介素-6 mRNA(interleukin-6 mRNA,IL-6 mRNA)的表达及肝脏损伤.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AP组和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O),分别于术后3,6,12 h取肝组织行光镜及电镜观察;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放射免疫法(radio immunoassay,RIA)测定血清TNF-α,IL-6;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TNF-α mRNA,IL-6 mRNA.结果 与SO组正常的肝组织、细胞形态对比,AP组出现肝损伤的病理形态变化;与SO组相比,AP组的血清ALT以及TNF-α,IL-6水平显著增高(P<0.05);在AP发展的3~12 h内,肝TNF-α mRNA和IL-6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显著高于同一时段的SO组.结论 AP时肝TNF-α mRNA,IL-6 mRNA的表达与其肝脏损伤可能相关,提示肝TNF-α,IL-6对AP肝脏损伤发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外伤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12例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分级标准,对加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Ⅰ~Ⅱ级肝外伤患者行非手术治疗,48例Ⅱ~Ⅳ级肝外伤患者行肝修补术治疗,13例Ⅳ~Ⅴ级肝外伤患者行肝部分切除术或联合选择性肝动脉结扎术,11例Ⅳ~Ⅴ级肝外伤患者行肝周纱布填塞或再加选择性肝动脉结扎的损伤控制性手术.结果 手术治疗72例患者中治愈60例,死亡12例;非手术治疗40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非手术治疗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肝外伤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外科手术是严重肝外伤患者治疗的主要措施.根据术中情况正确选择术式、损伤控制性手术、积极处理合并伤是提高严重肝外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侵犯或累及胰头十二指肠区域的手术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 198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收治的 5 1例胃癌侵犯或累及胰头十二指肠的患者的资料。结果 :原发性胃癌 5 1例 ,术式分别为胃次全切除术 2 9例 (SG组 ) ,胃癌根治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组 ) 11例和胃空肠吻合术 8例 ,腹腔内肿物活检术 3例。PD组的一、三年生存率为 6 3.6 %和 36 .4 % ,而SG组为 17.2 %和 3.4 % ,PD组的生存率要比SG组明显提高 (P<0 .0 1)。结论 :胃癌侵犯胰头十二指肠区域患者进行胃癌根治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合理和安全的 ,可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0月施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115例,全麻下四孔法建立气腹,腹腔镜下常规切除胆囊,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检查无残余结石、保证胆管通畅后行胆管一期缝合术.结果 一期缝合术后10例发生胆漏:6例经保守观察、通畅引流痊愈;2例行B超穿刺抽液;1例再手术探查为胆囊管残余结石;1例并发严重腹膜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血浆白蛋白水平和术前总胆红素水平对一期缝合术后胆漏有显著影响,患者年龄、术前谷草转氨酶、胆总管缝合方式、术者及术后有无应用生长抑素、解痉药物无显著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前低血浆白蛋白水平是胆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β=-0.178,P=0.021,OR=0.837,95% CI:0.719 ~0.974.结论 适应证把握不严格以及腔镜下缝合技术欠妥是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保持通畅、有效的引流是处理胆漏的关键.术前低血浆白蛋白水平是胆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COPD患者腹部围手术期处理(附35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OPD患者行腹部手术时的危险性、手术耐受力评估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分析35例COPD患者行上腹部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中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腹部创口破裂1例,无1例发生呼吸衰竭,均治愈出院.结论COPD患者手术有一定危险性,主要在术后,但术前与术中进行适当的准备与处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不能过分强调其危险性而丧失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IL-2、IFN-γ的影响。方法:使用苦参碱在不同浓度或在不同时间内对人T淋巴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利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程度。用ELISA试剂盒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IL-2、IFN-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苦参碱在0.1、0.5mg/mL剂量范围内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而1.0、2.0和3.0mg/mL苦参碱对人T淋巴细胞增殖呈抑制作用。人T淋巴细胞受不同浓度苦参碱刺激时,0.1、0.5mg/mL苦参碱组IL-2和IFN-γ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1.0mg/mL苦参碱抑制IL-2和IFN-γ的分泌。结论:苦参碱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殖呈双向作用;低浓度苦参碱能诱导人T淋巴细胞分泌IL-2和IFN-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