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MRI检查对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治疗方法。方法经MRI检查和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45例,鞍区脑膜瘤5例,分析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信号特点、生长范围及生长方式。结果垂体腺瘤组中32例肿瘤突破鞍隔向鞍上生长,其中21例视交叉受累;26例向下破坏鞍底进入蝶窦;17例向一侧或两侧侵犯鞍旁和海绵窦,推压或包裹颈内动脉。鞍区脑膜瘤组中鞍隔脑膜瘤2例,鞍旁脑膜瘤3例。结论MRI能鉴别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对临床确定正确的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锦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和生物学标志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MRI和分子生物学标志在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对45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的MRI、术中所见结果和术后组织标本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MRI预测海绵窦侵袭的敏感性60%,特异性85%,阳性预测值83%,阴性预测值63%;免疫组化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vD、Ki-67标记指数、VEGF和MMP-9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统计学分析P值分别为:<0.001、=0.039、<0.001和<0.001);但侵袭性垂体腺瘤的nm23表达却明显低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01);另外,统计学分析c-myc标记指数和Bcl-2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无关(P=0.061和P=0.201)。结论增强扫描的MRI对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术前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MVD、Ki-67标记指数、VEFG、MMP-9和nm23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脑转移瘤的预后较差,但通过肿瘤外科,内科,放疗科的共同参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脑转移瘤的治疗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颅底肿瘤的临床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和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颅底肿瘤手术入路不断推陈出新,“锁孔”微侵袭手术入路以其暴露脑组织少;牵拉脑组织轻;手术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和不影响美容而受到人们的重视。颅底重建仍然是颅底肿瘤外科的重要部分之一。放射治疗包括普通放疗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颅底肿瘤术后残留或复发的重要治疗手段。其他综合治疗措施:如化疗和基因治疗等在颅底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扩大翼点入路切除前中颅底病灶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包括经眶额入路、经颧弓入路和眶颧弓入路)切除前中颅底病灶的优越性和适应证.方法经标准翼点入路11例,眶额入路19例,颧弓入路4例,眶颧弓入路4例.结果病灶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及大部分切除4例,无法处理病灶1例,无一例出现脑牵拉损伤.结论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处理颅底病灶比标准的翼点入路显露更好,正常脑组织侵袭性更小.改良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不仅适于前中颅底肿瘤的切除,而且可应用于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海马选择性C_(A1)区神经元损害(论著摘要)潘力雄,姚志彬,陈以慈(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脑外科,510655)中枢神经系统特殊部位神经元选择性破坏机理的认识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实验采用Pulsinelli-Brierly四管阻塞脑缺血...  相似文献   
7.
8.
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MRI和术中所见比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MRI术前诊断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的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采用KnospE的MRI 5级分级标准,符合3、4级的患者视为MRI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而术中见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壁/海绵窦内壁穿通甚至肿瘤包埋窦内的结构,视为术中所见海绵窦侵袭.结果MRI诊断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的敏感性为60.9%,特异性为89.5%,阳性预测值为87.4%.结论MRI术前判断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对确定手术治疗方案及术后处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一直是神绛科学的难题之一。传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治疗效果不理想,促进内在神经再生和改善微环境的治疗前景也不乐观.神经干细胞移植为治愈中枢神经功能缺损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垂体瘤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索垂体瘤微循环与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42例垂体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同时染色VonWillebrand因子显示血管内皮细胞以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蛋白表达及MVD与垂体瘤海绵窦侵袭性的关系。结果VEGF蛋白表达和MVD与垂体瘤的海绵窦侵袭性均有关(两者均P<0.001)。结论VEGF与新生血管形成在垂体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