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AIS)的起病方式、梗死部位与卒中病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0月在武汉市儿章医院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住院、经头颅影像学证实并诊断为AIS的病例97例.年龄6个月~18岁.按病因分为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32例)与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65例)(脑血管畸形、心源性栓塞、血液系统疾病及代谢疾病).记录二组患儿年龄、起病方式及梗死部位,并将起病方式分为急性与非急性,梗死部位分为基底核区与大脑中动脉主干供血区.采用t检验比较二组AIS患儿平均年龄差异,X2检验比较二组患儿起病方式与梗死部位差异.结果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与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3 P>0.05).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中急性起病者10例(31.2%),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中急性起病者38例(58.5%),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52 P<O.05).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21例(65.6%),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28例(43.1%),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1 P<0.05).结论起病方式与梗死部位可以提示儿童AIS的病因诊断.非急性起病、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的AIS,其病因多为炎性反应性动脉病.  相似文献   
2.
兔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PNCA)为酒精中毒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有必要探讨适合的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动物模型.方法25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2组,白酒灌胃组和对照组,白酒灌胃组给予56%(v/v)白酒按6 mL·kg-1·d-1灌胃;对照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只家兔每月称体重,24周后进行肌电图检查,并作坐骨神经活检.结果(1)白酒灌胃组家兔的体重及食量较对照组差,并出现酒精中毒性精神症状.(2)电生理检查白酒灌胃组家兔均出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波幅降低,伴轻中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减慢.(3)白酒灌胃组家兔HE染色与神经纤维GleeMarsland银染色光镜下均显示轴索变性伴继发节段性脱髓鞘改变.结论高浓度白酒灌胃24周,兔周围神经肌电图与病理改变均符合轴索性周围神经病变,这种改变与人类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相似.高浓度白酒灌胃制作兔PNCA动物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从恩施巴戟(四川虎刺Damnacanthus officinarum Huang)的根中分得3种化合物结晶,经光谱分析鉴定分别为5-羟基百眼藤素A(5-hydroxymorindaparvin A),百眼藤素A(Morindaparvn A),1-羟基-2-甲基蒽醌(1-hydroxy-2-methyl anthraquinone);其中5-羟基百眼藤素A为一新的天然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的治疗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 但循证医学认可的方法不多, 面对一位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如何遵循证医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使治疗更为合理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5.
6.
培哚普利治疗老年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琴  涂文静 《医药导报》2002,21(11):722-723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口服培哚普利4 mg•d 1,每晨7时口服,对照组32例,卡托普利25 mg,po,bid,疗程均8周.监测血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总有效率9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14.3%,对照组28.1%(P<0.05).结论:培哚普利用量小,给药方便,降压明显,作用平稳,耐受性好,副作用轻,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AIS)的起病方式、梗死部位与卒中病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0月在武汉市儿童医院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住院、经头颅影像学证实并诊断为AIS的病例97例。年龄6个月~18岁。按病因分为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32例)与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65例)(脑血管畸形、心源性栓塞、血液系统疾病及代谢疾病)。记录二组患几年龄、起病方式及梗死部位,并将起病方式分为急性与非急性,梗死部位分为基底核区与大脑中动脉主干供血区。采用t检验比较二组AIS患儿平均年龄差异搿。检验比较二组患儿起病方式与梗死部位差异。结果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与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3 P〉0.05)。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中急性起病者10例(31.2%),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中急性起病者38例(58.5%),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2 P〈0.05)。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21例(65.6%),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28例(43.1%),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SL(χ^2=4.361 P〈0.05)。结论起病方式与梗死部位可以提示儿童AIS的病因诊断。非急性起病、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的AIS,其病因多为炎性反应性动脉病。  相似文献   
9.
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与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的临床特点与病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ICD调查表,包括发病年龄、性别、个人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免疫检查、代谢检查等,对武汉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2002年2月-2008年6月住院的53例ICD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患儿中,男30例(56.6%),女23例(43.4%);起病年龄为9个月~12岁,其中≤6岁45例(84.9%);患儿分布农村(60.4%)多于城市(39.6%);全年均有发病.53例ICD患儿的首发神经功能障碍中,40例(75.5%)为肢体瘫痪,其中偏瘫32例(60.4%),交替性偏瘫5例(9.4%),单肢瘫3例(5.7%).颅脑CT/MRI检查显示基底核区缺血病灶27例(50.9%),其次为多脑叶梗死15例(28.3%);磁共振脑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显示40例血管影像异常,其中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受累者最多[21例(52.5%)].41例(77.4%)明确病因,以感染[13例(24.5%)]最多,其次为烟雾病8例(15.1%)、脑血管畸形5例(9.4%)、头部外伤4例(7.5%);12例(22.6%)病因不明.结论儿童ICD多以肢体瘫痪为首发症状,最常受累的病变部位为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其次为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脑血管畸形等.其发病原因以感染最多见,其次为烟雾病、脑血管畸形和头部外伤等,还有一部分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