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和鉴定靶向磷脂酰肌醇激酶-3(PI3K) 亚单位编码基因PI3Kcb (catalytic,beta polypeptide)基因的小干扰RNA真核表达载体.方法:根据siRNA设计原则,在PI3Kcb mRNA序列中选择1个特异性靶序列,体外合成对应发卡样DNA片段,经退火后,将其定向克隆入siRNA载体pDC316-EGFP-U6,重组后获得siRNA载体质粒pDC316-PI3Kcb siRNA-EGFP,采用PCR检测和DNA测序以保证siRNA的方向和序列正确.结果:得到阳性重组克隆pDC316-PI3Kcb siRNA,经过PCR鉴定和测序,结果正确.结论:成功构建靶向PI3Kcb基因的siRNA载体pDC316-PI3Kcb siRNA-EGFP,为PI3Kcb的基因沉默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携带色氨酸羟化酶(TPH)-2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表达载体.方法 设计并合成shRNA TPH-2对应的两条互补的寡核苷酸链,pU6-CMV-GFP质粒经Age Ⅰ和EcoRⅠ双酶切与退火后的寡核苷酸连接,目的 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对长出的克隆应用菌落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再对PCR鉴定阳性的克隆进行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 经PCR、酶切及测序证实,pU6-CMV-GFP-TPH-2 shRNA表达载体片段大小为332 bp,其中插入的片段序列和位点与预期完全一致.结论 实验成功构建pU6-CMV-GFP-TPH2 shRNA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3.
洪庆雄  龙文飞  林明  钟德勇  钟敏 《新中医》2014,46(7):173-175
目的:观察静吸复合麻醉时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皮肤强啡肽和Κ受体(KO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限期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40例随机分为T组(丙泊酚、七氟烷联合TEAS)和C组(丙泊酚联合七氟烷)各20例,2组均以丙泊酚复合七氟烷诱导,待患者达一定麻醉深度后置入喉罩,静吸复合维持麻醉。T组于麻醉诱导前在双侧太冲、三阴交和手术对侧内关、合谷粘贴刺激仪电极片,连接LH402型电刺激仪,用疏密波以2/100Hz行TEAS。观察2组手术麻醉中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和脑电双频指数(BIS)。于手术开始与术毕时采集切口边缘皮肤组织0.5 cm×2 cm,用免疫组化检测强啡肽和KOR的表达。结果:皮肤强啡肽和KOR主要表达于皮肤的基底细胞和棘细胞胞浆内,手术结束时强啡肽和KOR的表达较手术开始时均增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组术中的MAC值在T2~T5四个时间点均低于C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手术刺激使切口部位皮肤强啡肽和KOR表达增高。TEAS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未对强啡肽和KOR的表达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持续泵注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拔管期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手术准备鼻腔塞油纱时两组均停用异丙酚,C组停止泵注瑞芬太尼,R组瑞芬太尼泵注速率改为0.05μg/(kg.min),气管导管拔出后停止。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导管拔出时间、拔管前呛咳程度、拔管前Ramsay镇静评分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情况。结果 C组与R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260.7+53.4)s、(277.2+42.4)s,与导管拔出时间(469.7+62)、(477.7+56)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有17例患者(85%)出现中重度的呛咳,而R组只有5例(25%,P<0.05)出现中重度的呛咳;C组有11例(55%)患者出现躁动(Ramsay评分为1分),R组只有1例(5%<0.05),但是R组有1例患者镇静过深。拔管前1 min,拔管时C组HR、MAP均高于R组(P<0.05)。结论持续泵注瑞芬太尼可以抑制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气管拔管期呛咳及心血管的应激反应,不影响苏醒及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5.
钟进晓  招伟贤  洪庆雄 《广东医学》2013,34(16):2462-2464
目的观测不同外科疾病及手术麻醉对外周免疫细胞及血浆阿片肽的影响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年龄<65岁、ASA分级Ⅰ~Ⅱ级直肠癌患者与髋关节疾病患者各12例,分别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直肠癌切除(GA组)或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CSEA组)。于麻醉开始前、手术开始后1.5 h及手术结束时等时间点测定外周血白细胞(WBC)总数及其分类计数,同时采用ELISA测定血浆中β-内啡肽(EP)、强啡肽(DYN)和脑啡肽(ENK)水平。结果麻醉开始前GA组WBC总数、淋巴细胞(Lym)和单核细胞(Mon)数量显著低于CSEA组(P<0.05)。术中两组的WBC总数降低,尤Lym和Mon显著(P<0.05,P<0.01)。手术结束时两组的WBC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E)计数均明显增高,但Lym仍低于基础值水平(P<0.05,P<0.01)。3种阿片肽的血浆水平两组比较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SEA组EP的基础值显示高于GA组的趋势(P=0.052)。在术中CSEA组的EP显著降低,GA组则显著增高(P<0.01)。CSEA组术中和术毕的DYN和ENK的血浆水平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5,P<0.01),而GA组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髋关节疾病患者的外周免疫细胞及血浆EP基础水平高于直肠癌患者;无论全身麻醉还是腰硬联合麻醉均未能控制手术过程Lym的降低和术毕时的NE增加反应;术毕NE的增加并未使3种内源阿片的血浆水平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比观察外科手术中应用晶体液与胶体液对皮肤强啡肽A表达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晶体组(n=13)和胶体组(n=17).两组均于开放静脉后给予10 mL/kg负荷量乳酸林格液,随后晶体组以8 mL/(kg·h)维持输液,胶体组以同样方式输入羟乙基淀粉液(130/0.4).分别于手术开始时和术毕前采集手术切口缘皮肤组织0.5 cm×2 c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皮肤强啡肽A的表达. 结果 无论胶体组还是晶体组,手术开始时(液体治疗前)皮肤中均有大面积强啡肽A表达,术毕时(液体治疗后)强啡肽A表达阳性面积均明显减少,平均灰度值降低(P<0.01),但两组液体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输液治疗,手术结束时皮肤强啡肽A的表达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但术中不同液体治疗方式对皮肤强啡肽A表达并无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药物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皮肤强啡肽和κ受体(KOR)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限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芬太尼(A组)和丙泊酚+氯胺酮(B组)。麻醉诱导时两组均先予静脉推注丙泊酚2mg/kg,A组静注芬太尼3μg/kg,B组静注氯胺酮1mg/kg。监测术中BP、HR、SpO2和BIS值。于手术开始与手术结束时采集切口边缘皮肤组织0.5cm×2cm,用免疫组化检测强啡肽和KOR的表达。结果手术结束时皮肤强啡肽和KOR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手术开始时(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刺激使切口部位皮肤组织强啡肽和KOR的表达增高。不同药物静脉麻醉未对强啡肽和KOR的增高表达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布托啡诺复合氯诺昔康用于腹腔镜肠癌手术后肌肉内镇痛(PCIMA)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9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芬太尼组(F组)及布托啡诺复合氯诺昔康组(BL组)分别接受术后持续肌肉内镇痛.记录并比较术后2、6、10、20、28、48h各时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3组PCIMA方案均能达到良好的镇痛和镇静目的,3组VAS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0 h内B组的疼痛视觉评分(VAS)高于F组和BL组(P<0.05).BL组不仅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也较低.结论:布托啡诺复合氯诺昔康用于腹腔镜肠癌手术后肌肉内镇痛,可起到应用简单,副作用少,镇痛镇静效果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腹腔镜胃肠癌切除手术中观察无创连续血压监测( CNAP)与动脉有创血压监测( IBP)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例择期在腹腔镜下实施胃肠癌手术的患者进行观察。采用CNAP血压监测仪和Philips MP60监护仪连接FloTrac传感器分别连续监测无创和桡动脉有创血压,并以麻醉诱导期( T1)、气腹手术期( T2)、术毕拔管期(T3)以及低血压(Low)、正常血压(Nor)和高血压(Hi)等不同时期和血压状态对比分析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20例血压监测获得匹配数据3721对。两种方法测得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Bias和95%置信区间分别为(-6.7±21.3)(-35.0~48.4)、(8.4±10.8)(-29.6~12.7)和(3.8±13.0)(-29.2~21.6) mmHg。 CNAP在T1和T3的收缩压及在T2的平均压与IBP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Bias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2.8±23.7)(-49.3~36.2)、(3.6±31.8)(-65.9~48.7)和(1.7±13.3)(-27.8~20.3) mmHg。两种血压监测在3种血压状态时的监测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0.000),其Bias平均值及95%置信区间变异较大。结论腹腔镜胃肠癌手术中不同麻醉手术阶段或不同血压状态下,CNAP与IBP血压值均存在较大的偏离性。 CNAP监测的可靠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计算机统计工具研究不同液体治疗方案的术后液体负荷清除情况.方法: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15 mL/(kg·h)组和5 mL/(kg·h)组.术中匀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液,通过MATLAB软件对两组的血液稀释度和液体清除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2 h 15 mL/(kg·h)组的血液稀释度较5 mL/(kg·h)组小.而术后12 h 5 mL/(kg·h)组的容积扩张率为负值,而15 mL/(kg·h)组的容积扩张率为正值.结论:腹腔镜手术中以5 mL/(kg·h)或15 mL/(kg·h)的速度输入乳酸钠林格液均能维持麻醉手术中循环功能稳定.术后12 h的5 mL/(kg·h)组的容积扩张率为负值,而15 mL/(kg·h)组为正值,提示术中输入15 mL/(kg·h)乳酸钠林格液更适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