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染色体1pter-p36.21杂合性缺失与瘢痕疙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寻找瘢痕疙瘩1pter-36.21中可能存在的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区域,为发现和定位瘢痕抑制基因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5例瘢痕疙瘩组织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微卫星分析。结果瘢痕疙瘩组织在所选的位点上的LOH发生率为60%(15/2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织的4%(1/25,P<0.05),在所选的位点上均未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D1S243位点、D1S468位点、D1S507位点、D1S199位点的LOH发生率分别为28%(7/25)、40%(10/25)、52%(13/25)、12%(3/25),其中D1S243、D1S468、D1S507的LOH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在D1S243-D1S468-D1S507位点的LOH存在与瘢痕疙瘩有关的潜在瘢痕抑制基因(SSG),而1pter-36.21上LOH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瘢痕疙瘩发生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
利福平以500mg/kg剂量连续灌胃两周,实验结果表明该药能明显地延长小鼠同种异体半心移植的存活时间,延缓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呈现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皮肤癌在中、老年中发病率较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cl-2和p53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对皮肤癌进行bcl-2和p53蛋白检测,以探讨其在皮肤癌中的表达及与皮肤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我院1997—2000年皮肤癌手术切除标本60例,术前未经放疗和化疗。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8~93岁,平均58.9岁。头面部46例,躯干四肢14例。基底细胞癌37例,鳞状细胞癌23例,高、中分化癌39例,低分化癌21例。正常皮肤标本30例。……  相似文献   
4.
我国药典关于药物皮试的有关规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药物过敏性休克在临床上时有发生的状况,本文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及2000年版二部《临床用药须知》对一些药物在使用前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的规定,介绍皮试药物及过敏性休克的相关知识、临床须作皮试的常见药物、皮试药物的一般原则及药物的皮试方法,以期避免或减少药物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瘢痕疙瘩TNF受体Ⅱ基因1573位点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患者TNF受体Ⅱ(TNF receptor Ⅱ,TNFR-Ⅱ)基因1573位点突变的情况. 方法收集22例自愿捐献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瘢痕疙瘩标本,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18~53岁.设患者自身外周静脉血标本为正常对照.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TNFR-Ⅱ基因1573位点片段,DNA测序,将测序结果 与GeneBank比较.结果 实验提取DNA浓度均>0.5 μg/μL,纯度(A260/A280)均>1.5,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与所设计DNA片段大小相近,符合实验要求.13例瘢痕疙瘩标本检测示不同程度突变,突变率为59.1%;9例1663编码子发生点突变,,占总数的40.9%.与外周静脉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变类型主要为点突变、插入、缺失,为多位点、多类型,呈多态性. 结论 TNFR-Ⅱ基因1573位点突变与瘢痕疙瘩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血管瘤发病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与血管瘤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血管瘤及6例正常皮肤组织中bcl2的表达。结果bcl2在海绵状及蔓状血管瘤中表达高于正常;毛细血管瘤中表达低于正常;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以上结果可以认为:海绵状及蔓状血管瘤增生与bcl2表达增高有关;而bcl2在毛细血管瘤中表达低说明其存在自然消退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一种新型远端蒂皮瓣移植修复指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选择2000-06/2006-04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指背远端皮肤缺损患者9例,应用指背动脉为蒂的邻指背侧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指背远端皮肤缺损。皮瓣轴线为邻指的指背动脉,血管蒂为相邻的患指指背动脉与邻指指背动脉,旋转点位于患指近节的中部或远1/3段。皮瓣最大切取面积为4cm×3cm,最小为2cm×1cm。结果显示术后9块皮瓣全部成活,未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各指尖关节伸屈功能良好。随访6个月9例,随访18个月7例,手指外形较为满意,活动度恢复正常。提示以指背动脉为蒂的邻指背侧岛状皮瓣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损伤较小,适用于移植修复指背远端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东汉族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与转化生长因子ot(TGF-o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核苷酸分型技术,以Taq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PCR扩增产物,对107例非综合征性唇裂或唇腭裂(NSCL/P)患者、136例正常人的TGF-α/TaqI等位基因进行分析。结果:NSCL/P患者的C2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双侧CL/P患者的TGF-α/TaqI基因型与单侧CL/P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NSCL/P患者中,其母有感染服药史者与其母无感染服药史者比较,TGF-α/TaqI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TGF-α基因多态性与广东汉族人的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生有关;广东汉族人唇腭裂的严重程度可能与TGF-α/TaqI少见变异体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大黄活性成分芦荟大黄素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6/2004-12在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成纤维细胞取自广东医学院附属医学整形外科患者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组织,瘢痕组织经处理后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至第3~8代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芦荟大黄素处理对数生长期成纤维细胞犤(0为对照组),24,48,72h犦,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状况以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观察加入不同浓度(0,20,40,60,80mg/L)芦荟大黄素后24、48、72h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不同浓度芦荟大黄素作用24h后对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①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正常存活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旺盛分布密集,平行极性排列连接成片,细胞清晰。细胞呈梭形,胞体饱满,有两三个扁平而长的突起相联系。胞核较大、呈卵圆形,染色质结构疏松。用药组随药物浓度加大、作用时间延长,活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细胞间隔增宽。细胞突起明显缩短,甚或消失。细胞变圆,胞体缩小。细胞质减少,有的呈空泡状,染色质浓缩边聚,胞核模糊或断裂成块状。②芦荟大黄素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量效及时效影响: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显示芦荟大黄素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呈现浓度依赖性增高(F=6602.102,38214.554,46427.565,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同一浓度情况下抑制率明显增高。③芦荟大黄素对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调节的剂量依附性趋势:随着用药浓度增大DNA合成前期细胞百分数增多,DNA合成期、DNA合成后期的细胞含量逐渐减少(F=6813.961,1064.506,1654.187,P<0.01),成纤维细胞增殖指数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趋势(51.56±1.21,34.50±1.43,25.30±2.11,14.71±0.82,F=6963.487,P<0.01)。结论:芦荟大黄素以剂量、时间依赖性的方式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还可剂量依赖性降低成纤维细胞增殖指数并诱导成纤维细胞发生凋亡。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并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结构和性能范畴去探讨皮肤疤痕中的辩证法。注意到机体在皮肤受创过程中捐伤与抗损伤的矛盾运动表现于个体水平、器官水平、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等各层次水平上。疤痕的形成既是创伤愈合的必然和必需的产物。具有姨复皮肤的连续性和卫护功能,但疤痕的另一重性则是伴有轻重不等的功能障碍,外观影响与心理压力。此外.简述了疤痕的临床类型及防治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