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57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疾控中心性病麻风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组织专家调研组,于2002年9月16日至10月7日,与西藏自治区卫生厅疾控处及卫生防疫站专家一起,历时22天在西藏四个地区、行程四千多公里,深入拉萨、那曲、索县、丁青、类乌齐、昌都、左贡、芒康、八宿、波密、林芝、工布江达等十二个县(市),就该区麻风病流行与防治近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同时检测丙型病毒核心抗原C(HCV—CAg)、丙型病毒抗体(HCV—Ab),旨在分析HCV—CAg对丙型病毒肝炎(HCV)患者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3.
卫生经济学已深入到各项医疗卫生领域,为健康服务也必然要考虑到费用与效益。在麻风病流行区,为麻风病防治投入了大量经费,对其产生的效益,不仅要从总的流行趋势变化来分析,而且应以经济学观点对院内、外的不同治疗手段所需费  相似文献   
4.
要消灭麻风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了解麻风防治人员的心理状态,合理组织力量,可使技术措施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分层整群抽样法选择对象,分别调查了四个麻风防治研究机构中的214人。用心理学的问卷法与访谈法,拟就24题,每题备  相似文献   
5.
1989~1998年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中国近10年来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989~1998年全国各县、市的22437例麻风现症病例初诊登记个案资料,由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疫情监测系统提供数据.结果1989年全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为46 .49%,到1998年为32.31%;Ⅱ级畸残比由1989年的25.55%,到1998年的20.23%;有18个省(市)畸残比超过40%.畸残者中,Ⅰ、Ⅱ级畸残分别为37.86%和60.64%,另1.5%为仅有脱眉、面瘫、塌鼻等其他畸残,Ⅱ级畸残人数超过50%的有25个省(市).年龄在15岁以下的畸残比为24%,15~65岁者为39.85%,65岁以上者为53.33%.麻风病期在2年以内发生畸残比为29.85%,超过2年和5年者为48.82%和61.17%.有过麻风反应发生畸残比为52.9 %;神经损害3条以上者发生畸残比为46.1%.少菌型患者的Ⅱ级畸残比(28.99%)明显高于多菌型(22.04%).结论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较高,近10年虽有下降,但其程度无变化.因麻风诊断的延迟、麻风反应及麻风型别的不同,畸残比差异非常明显,与性别、年龄间差异无显著性.早期发现患者,规则进行抗麻风联合化疗,有效处理及控制麻风反应是预防新发患者发生畸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肩三针"针刺联合火草灸治疗肩周炎寒湿型的临床疗效。方法: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两组均取穴"肩三针"针刺,观察组加用痛点火草灸,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2.21%,对照组84.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及肩关节功能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三针"针刺联合火草灸可以有效改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肩三针"联合火草灸效果优于单用"肩三针"疗法。  相似文献   
7.
在江苏省扬州市1031例麻风及治愈者(95.8%有Ⅱ级以上畸残,69.1%为治愈者)中进行了对畸残的心态调查。结果对畸残原因回答“不知道”者占21.9%,应答者中认为是受潮湿、风寒或麻风必然结果、命中注定者占34.6%。认为畸残是人们识别麻风的标记者占48.2%。对自身的畸残从不关心者占35.6%。58.9%对畸残有掩饰心理。37.3%畸残后与人们减少交往或不交往。畸残后有绝望意念者占32.4%。心态与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无明显关系,主要与有无畸残及其程度有关,型别、居住地、劳动及生活能力的不同对之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江苏省扬州市和东台市的2508例现症和治愈麻风病人的婚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麻风病人的未婚率为28.2%,离婚率为6.0%,离婚后的再婚率为12.5%。畸残病人的未婚率(28.7%)和离婚率(6.1%)均显著地高于无畸残者(16.8%,3.8%),相对危险性(RR)分别为1.7和1.6,其中畸残指数≥2者的未婚率和离婚率更高(分别为RR≥4.0和≥3.0),但畸残后结婚者的离婚率明显低于畸残前结婚的。面部畸形者未婚和离婚的RR均在2.5以上。畸残后结婚者的婚龄较畸残前结婚者推迟了4.3岁,离婚者的婚期仅有4.6年。由此可见麻风畸残对婚姻起阻碍作用,而对离婚起着促进作用。婚姻是麻风病人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解决得好将有利于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康复,有助于实现消灭麻风的最终目标。文中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9.
研究显示,麻风发病的高峰点在3月,高峰期是在3~6月;发现的高峰点是6月,高峰期在5~8月。麻风畸残发生的高峰点是4月,高峰期是3~6月。在高峰月中,无论是发病数、发现数和畸残数均占全年的15%左右,而高峰期的发病、发现和畸残数约占全年的44~50%。高峰点、高峰期及高峰点、高峰期中的事件发生频率相当稳定,与性别、型别和年代似乎无关。麻风发病、发现和畸残的高峰点、高峰期揭示一年中的3月到6月是麻风的高发季节,应当在此期间加强宣传和早期发现。在4月份前后是进行康复工作的良好时机,应对病人加强教育,搞好自我护理,尽可能将畸残的发生降到最低点。6月前后是发现、确诊麻风的好时机,作好工作可将全年50%左右的病例发现出来。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期麻风防治应有所侧重,以求用较小的力量取得较大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麻风治愈后在院寄养者72名,占住院治愈病人总数的10.3%,寄养时间平均为3.5年.寄养人员中无家可归者占54.2%,由于歧视不能返回社会者占41.6%;有各种畸形残废者占87.5%,其中二、三级畸残占81.0%;劳动能力全部丧失者占69.4%;在已婚的32名中离婚者占31.3%,是该县正常人离婚率(0.61%)的51.3倍。报告指出留院寄养者受到社会包括部分患者家庭的严重歧视。其生活处境艰难、精神痛苦。建议各级政府尤其是卫生、民政主管部门应加以重视,帮助解决其生活等切身问题。呼吁社会消除对麻风的偏见,使病人能重返社会和家庭.作者建议国家立法部门修改《婚姻法》中禁止麻风病人结婚的第六条第二款,使麻风病人与其他患者一样享受公民应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