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路病灶切除,并进行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椎体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方入路行病灶清除、钛网植骨、钛板置入内固定及重建治疗18例下颈椎椎体转移瘤患者.采用Frankel、VAS进行评分,根据X线片评价椎体间高度及病椎段Cobb角的变化,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1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5.2个月).末次随访Frankel、VAS进行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椎体间高度及Cobb角有明显恢复.局部肿瘤无复发,无术后感染及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等.术后1例出现声嘶,4例因多处转移、多器官功能损害、全身衰竭死亡.结论 经前路切除病灶、钛网植骨、钛板置入内固定及重建是治疗下颈椎椎体转移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路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有关中长期临床效果及钢板置入后脊髓神经功能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锁定板前路置入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1-01湘雅医院一附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12例,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锁定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获随访一两年,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4~8个月,无螺钉松动、脱落及锁定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锁定钢板置入前Frankel A级2例,置入后2例脊髓损伤无恢复;置入前B级4例,置入后恢复至C级2例,D级2例;置入前C级3例,置入后恢复至D级1例,E级2例;置入前D级3例,恢复至E级。1例置入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置入后3~6个月恢复。提示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锁定钢板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3.
背景:前路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有关中长期临床效果及钢板置入后脊髓神经功能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锁定板前路置入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1-01湘雅医院一附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12例,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锁定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获随访一两年,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4~8个月,无螺钉松动、脱落及锁定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锁定钢板置入前Frankel A级2例,置入后2例脊髓损伤无恢复;置入前B级4例,置入后恢复至C级2例,D级2例;置入前C级3例,置入后恢复至D级1例,E级2例;置入前D级3例,恢复至E级。1例置入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置入后3~6个月恢复。提示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锁定钢板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4.
锁定板前路置入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前路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有关中长期临床效果及钢板置入后脊髓神经功能的报道很少。 目的:观察锁定板前路置入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1-01湘雅医院一附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12例,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锁定板置入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获随访一两年,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4~8个月,无螺钉松动、脱落及锁定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锁定钢板置入前Frankel A级2例,置入后2例脊髓损伤无恢复;置入前B级4例,置入后恢复至C级2例,D级2例;置入前C级3例,置入后恢复至D级1例,E级2例;置入前D级3例,恢复至E级。1例置入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置入后3~6个月恢复。提示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锁定钢板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后路颈椎管扩大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钉棒固定,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椎间盘切除以及钛网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技术在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56例,患者入院后即安装头环行颅骨牵引,适度复位后早期手术。先取俯卧位行后路手术,植入钉棒系统实现损伤部位的减压、复位和固定。通过部分切除关节突和撬拨、撑开等方法使骨折复位,采用旋棒技术维持并稍加大颈椎在矢状面上的生理前凸。患者改仰卧位,拆除颅骨牵引装置,行前路椎体或椎间盘次全切除,再行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及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及CT,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及椎管减压情况,以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37例获得随访,失访19例,其中因死亡失访8例。随访时间9.0~35.0(平均13.7)个月。颈椎均获复位,损伤节段稳定,无植骨不融合病例。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或脱出,未出现血管、食道损伤等并发症。12例末次随访时仍残留颈部疼痛,12例并发颈后伤口感染,经抗炎治疗后I期愈合,13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处理后伤口愈合良好。大多数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对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早期采用I期后路侧块钉棒联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获得良好复位,椎管前后方压迫均能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即刻稳定,方便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06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17~50岁.其中胸椎结核8例,胸腰段结核4例,腰椎结核10例.均以胸腰背部疼痛首诊,伴瘫痪症状者10例,Frankel分级B级3例,D级7例.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旁脓肿形成者8例,1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后凸畸形.入院时平均血沉55 mm/h,术前平均血沉35 mm/h.全部病例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行病灶清除、自体骨和/或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以及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根据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侧位X射线平片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计价植骨融合情况.本组无术中并发症,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术后1周平均血沉20 mm/h,术后1~3个月全部降至正常范围.22例患者随访6~14个月,术后6个月均获骨性融合,至终末随访时均无感染和结核复发,无内固定失败,全部患者结核治愈.10例伴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末次随访时Frankel B级3例均恢复到D级,D级7例均恢复到E级.术后1周后凸Cobb角较术前减小[(12.7±7.1)°,(31.2±10.6)°,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周筹片无显著件意义[(12.9±7.3)°,(12.7±7.1)°,P>0.05].提示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结核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小关节三维重建图像分析软骨下皮质骨厚度、小关节面面积及关节间隙宽度的三维分布情况,研究其结构特点及变化规律,并比较腰痛患者及健康人中这些参数的差别。方法对90名研究对象分别行仰卧位CT扫描,获取L1~S1 5个节段小关节的二维图像,重建后分别获得软骨下皮质骨、小关节面及关节间隙的三维面点云图。研究上述参数在整个关节面上、以及关节面的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比较它们在不同腰椎节段、性别、年龄及症状组中的差异。结果 (1)软骨下皮质骨厚度方面,在上关节突,头端区最厚;在下关节突,尾端区最厚。中央区的厚度明显小于其他各区。各区之间的差别在低位节段腰椎中(L4/5,L5/S1)较明显。(2)小关节平均面积为(173.2±3.6)mm2,且随腰椎节段及年龄的增加而增大,L4/5节段以下及40岁以上更加明显。腰痛患者上关节突关节面的面积明显较下关节突关节面的面积大(L5/S1节段除外)。腰痛患者的小关节面积明显大于健康人。(3)小关节间隙平均宽度为(1.46±0.08)mm,随年龄增加而变窄,40岁以上者更明显,女性均较男性宽,腰痛患者则显著变窄。分区比较时,关节面头侧关节间隙较尾侧间隙宽,中央区的间隙普遍较周围区宽,这些差别在腰痛患者及下3个节段中更明显。结论计算机图像处理及重建分析技术可以较准确的测量三维空间内形状复杂的小关节的相关参数。小关节各结构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这些特点与关节面形态、关节间应力及关节退变等因素有关,反映了长期的负荷状态下人体结构的适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可见部分成年人及年轻人表现出髋关节炎症状,近期研究发现股骨髋臼撞击可能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股骨髋臼撞击是由于股骨和髋臼解剖学异常造成两者不相匹配,运动终末期产生异常碰撞所致,患者常诉腹股沟处疼痛,同时伴有髋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特异性体检及良好的影像学资料均可呈阳性.引起碰撞原因众多,其机制可分为凸轮碰撞和钳夹碰撞两种.非手术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阻止关节进一步退变;手术治疗可解除碰撞因素,缓解症状,并阻止病变继续发展,早期手术对患者更有利;近期随访表明,术后患者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股骨头缺血坏死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路分节段与长节段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8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 行前路手术,其中累及3个间隙的62例,累及4个间隙的24例。分别行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手术 和分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根据X线检查Cobb角及JOA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颈椎曲度变化、内固 定稳定程度、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分节段手术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 恢复更好,术后手部功能改善情况、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两种术式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节段颈前路手术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植骨术在治疗胸腰段结核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7例胸腰段结核患者,同种异体骨植骨(A组)40例;自体肋骨植骨(B组)3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手术前后的ASIA分级、植骨融合率、Cobb角.[结果]随访7~ 34个月,平均18.6个月.A、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内比较手术前后的ASIA分级、Cobb角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ASIA分级、Cobb角,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B组术后2.5年复查X线片,按照Zenya Ito标准,植骨融合率没有差异,但A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