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研究术前急性血液稀释对减少异位妊娠手术异体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分为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20例.Ⅰ组于麻醉后手术之前,在15~25分钟内经颈内静脉加压输入林格氏液(RLS)及6%羟乙基淀粉液(HES)15~30 ml/kg(晶胶=1∶1),使血容量迅速恢复.Ⅱ组除外血液稀释,其余和Ⅰ组处理相同.比较两组输血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Ⅰ组休克生命征缓解明显(P<0.01);输血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术前急性血液稀释能减少异位妊娠手术异体输血量.  相似文献   
2.
关开华  梁安伟 《广西医学》2009,31(2):247-248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脂肪乳剂复合芬太尼在老年人电子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电子肠镜检查时静脉注射依托咪酯脂肪乳剂和芬太尼,对照组行常规电子肠镜检查。观察操作时间、检查成功率、并发症及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观察组40例均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为100%;对照组40例中3例因腹胀、腹痛剧烈而无法完成检查,检查成功率为92.5%(P〈0.05)。操作时间观察组8~17min,对照组10—26min,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检查中无任何知觉;对照组腹胀33例(82.5%),腹痛18例(45%),恶心3例(7.5%)。观察组术中平均血压较术前降低(7±3)mmHg,对照组术中平均血压升高(10±5)mmHg。观察组手术前后心率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心率增加(15±7)次/min。结论依托咪酯脂肪乳剂复合芬太尼应用于老年人无痛肠镜检查可以提高检查的成功率,缩短检查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传统静脉复合麻醉的效果和区别。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84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均用咪达唑仑诱导麻醉,维库溴铵维持肌松。选药均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将患者按自愿选择分为两组,靶控静脉麻醉组42例,传统静脉复合麻醉组42例,靶控静脉麻醉组用计算机操控药物的血浆靶浓度,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的靶浓度为7.0mg/L,异丙酚的靶浓度为3.0mg/L,意识消失时酌减芬太尼的靶浓度为2.0mg/kg,异丙酚靶浓度保持不变,手术前30min停止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输入,手术结束时停止异丙酚的输入。传统静脉复合麻醉组手术中维持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有效浓度不变。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的时间、意识清醒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离开手术恢复室时间和术后患者满意程度和出现不良反应、并发症的比率。结果靶控静脉麻醉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定向力恢复、睁眼时间,离开手术恢复室时间均比传统静脉复合麻醉组要早,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以及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靶控静脉麻醉方式是更适合的麻醉方式,对术后患者的意识恢复更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麻醉恢复病人全麻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有效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全麻病人安全恢复.方法 分析我院麻醉恢复室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所接收的682例全身麻醉后恢复病人的情况,其中男性49.2%,女性50.8%,平均年龄(38.2±17.8)岁(6~78岁),平均停留时间41min(20~260min).结果 99.9%的病人平稳恢复后送回病房,1例病人转入ICU.PACU常见的并发症有循环不稳定(5.5%)、术后寒颤(3.2%)、低氧血症(5.6%)、术后恶心呕吐(1.1%)、苏醒延迟(0.5%)等.结论 术后2h内最易出现麻醉并发症和意外,其发生的原因多数不是单一的,应综合分析,首先要祛除病因,原因不明的先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待患者呼吸循环稳定、意识清醒,各种反射恢复正常才可安全返回病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血液稀释在孕产妇失血性休克中对循环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孕产妇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组(Ⅱ组),每组25例。Ⅱ组于麻醉后、手术之前,在15~25min内经颈内静脉加压输入RLS及6%HES15~30ml/kg(晶∶胶=1∶1),使血容量迅速恢复。Ⅰ组除外血液稀释,其余处理同Ⅱ组。组间和组内比较各时点血流动力学、Hct、Hb、PLT、输血量及凝血功能等的变化。结果:血液稀释完成即刻(T1),Ⅱ组各生命指征与入室时(T0时点)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显示休克生命征明显缓解;T1时点Ⅱ组各生命征与Ⅰ组比较,休克生命征缓解,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Hb、Hct和PLT、APTT、PT、FiB在T1时点较T0时点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显示血液明显稀释;输血量Ⅱ组明显少于Ⅰ组(P<0.01)。结论:急性血液稀释能迅速缓解孕产妇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休克生命征,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并不影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血液稀释在孕产妇失血性休克中对循环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孕产妇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组(Ⅱ组),每组25例。Ⅱ组于麻醉后、手术之前,在15~25min内经颈内静脉加压输入RLS及6%HES15~30ml/kg(晶:胶=1:1),使血容量迅速恢复。Ⅰ组除外血液稀释,其余处理同Ⅱ组。组间和组内比较各时点血流动力学、Hct、Hb、PLT、输血量及凝血功能等的变化。结果:血液稀释完成即刻(T1),11组各生命指征与入室时、(T0时点)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显示休克生命征明显缓解;T1时点Ⅱ组各生命征与Ⅰ组比较,休克生命征缓解,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Hb、Hct和PLT、APTT、PT、FiB在T1时点较T0时点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显示血液明显稀释;输血量Ⅱ组明显少于Ⅰ组(P〈0.01)。结论:急性血液稀释能迅速缓解孕产妇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休克生命征,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并不影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0例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15例采用小剂量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硬膜外用药量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硬膜外用药量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发现两组患者在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具有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善、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适合高龄患者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及术后镇痛对妇科手术患者C反应蛋白及补体变化的影响,以期找到更适合妇科手术的麻醉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以便缩短手术患者住院时间。方法 60例择期行妇科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Ⅰ组,n=20)、静脉复合麻醉组(Ⅱ组,n=20)及静脉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组(Ⅲ组,n=20),分别在麻醉前(T1)、术毕(T2)、术后24 h(T3)及术后72 h(T4)分别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C反应蛋白(CRP)及补体C3、C4水平。结果与同组内T1时段比较,三组患者CRP在T3、T4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但Ⅱ、Ⅲ组增高浓度在正常范围之内;与同时段组间比较,Ⅰ组CRP在T3、T4较Ⅱ、Ⅲ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内T1时段比较,三组C3在T2时段有所降低(P〈0.05),但在T3时段均能升至麻醉前水平;与其他两组比较,Ⅲ组C3在T3、T4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同组内T1或者与组间各时段相比较,三组C4在各时段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静脉麻醉保留了单纯硬膜外麻醉和单纯静脉麻醉的优点,可明显减轻术中及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补体系统的稳定,不失为妇科患者手术较为安全的麻醉方法。同时良好的术后镇痛能减轻妇科手术疼痛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补体变化的影响,以期找到更适合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以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方法 90例老年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1组,n=30)、静脉复合麻醉组(2组,n=30)及静脉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组(3组,n=30)。分别在麻醉前(T1)、术毕(T2)、术后24 h(T3)及术后72 h(T4)分别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CRP及补体C3、C4水平。结果与同组内麻醉前(T1)时段比较,3组患者CRP在术后24 h(T3)及术后72 h(T4)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组间同时段比较,3组增高幅度较小,并在术后72 h能恢复至麻醉前水平。与同组内麻醉前(T1)时段比较,1、2组C3在术毕(T2)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24 h能升至麻醉前水平,而Ⅲ组C3在组内各时段无明显变化;与其他两组比较,Ⅲ组C3在术后72 h(T4)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内麻醉前(T1)时段比较,2组C4在T2、T3时段明显降低(P<0.05),而其他两组在各时段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两组比较,2组C4在术后72 h(T4)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硬膜外阻滞或单纯全麻不足以减轻老年患者下肢部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对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硬膜外加全麻则可明显减轻这些患者的应激反应,并对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