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8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18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弓首蛔虫及狮弓蛔虫线粒体基因组nad4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犬、猫常见蛔虫的线粒体DNA(mtDNA)中烟酰胺脱氢酶亚基Ⅳ基因(nad4)部分序列(pnad4),以期找出它们之间的序列差异和种群遗传关系。方法抽提61个弓首属蛔虫(包括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马来西亚弓首蛔虫和犊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虫体的总DNA,用PCR方法扩增mtDNApnad4,然后用SSCP技术和DNA测序对序列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犬弓首蛔虫种群内pnad4的序列差异为1.17%,与猫弓首蛔虫、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牛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种间的平均序列差异分别为13.92%、16.48%、15.12%和20.32%。猫弓首蛔虫种群内pnad4的序列差异为1.00%,与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牛弓首蛔虫、狮弓蛔虫平均序列差异分别是17.90%、13.55%和18.50%。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种群内pnad4序列差异为0.13%,与牛弓首蛔虫、狮弓蛔虫序列差异分别为13.50%和20.60%。结论犬弓首蛔虫不同地方虫株的pnad4有一定差异,猫弓首蛔虫种群内差异较小,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种群内差异很小。弓首属各虫种之间的差异以及与狮弓蛔虫的差异都较大。马来西亚弓首蛔虫pnad4序列与其它虫种差异都较大,证明它确为一独立种。pnad4序列是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理想的种特异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2.
猪蛔虫不同发育期幼虫的收集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猪蛔虫不同发育期幼虫的收集方法。方法采用7.5%次氯酸钠氧化感染期蛔虫卵,37℃过夜后,用灭菌生理盐水离心数次,充分洗去次氯酸钠,将沉淀用玻璃珠在振荡器上振荡至全部卵壳破裂,幼虫孵出。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幼虫与卵壳分离,最后收集底层的脱鞘第三期(L3)幼虫。在贝尔曼原理的基础上,在漏斗中加入低浓度(0.4%)琼脂凝胶,分别将绞碎的含幼虫的猪肝、肺和小肠内容物及其肠粘膜平均分装在数个漏斗中,放入40℃温箱中孵育3h,待大部分幼虫游离到管底,最后用400目分样筛过滤分离肝中的L3,用300目分样筛过滤分离肺中的L3,用200目分样筛过滤分离肠内容物及其粘膜上的第四期幼虫(L4)。结果次氯酸钠氧化加玻璃珠震荡法能够使感染期蛔虫卵几乎完全脱壳,配合淋巴细胞分离液的密度梯度离心法能收集到纯度较高且活力较强的体外脱鞘幼虫。与传统贝尔曼氏分离法相比,采用低浓度琼脂糖凝胶液能获得杂质少、高纯度的猪内脏中的不同发育期幼虫。结论次氯酸钠氧化加玻璃珠震荡法是体外脱鞘分离感染期幼虫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通过在漏斗内加低浓度的琼脂凝胶的方法是从猪内脏中获得高纯度的不同发育期幼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方法不仅适用于猪蛔虫,而且对其它动物和人的寄生线虫幼虫的收集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绒山羊和绵羊源东毕吸虫ITS rDNA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扩增绒山羊和绵羊源东毕吸虫的ITS rDNA序列并进行分析比较。方法运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BD1和BD2扩增从黑龙江绒山羊和绵羊体内分离的东毕吸虫(Oriemobilharzia spp.)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及ITS-2)。PCR产物经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黑龙江绒山羊和绵羊东毕吸虫的ITS序列总长均为875bp,其中ITS-1序列长为384Up,5.8S序列长为159Up,ITS-2序列长为332Up。黑龙江绒山羊和绵羊东毕吸虫的ITS序列相似性为99.9%,只有一个碱基差异,存在于ITS-2序列中。结论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绒山羊和绵羊东毕吸虫的ITS序列,证实绒山羊和绵羊源东毕吸虫代表同一个种。这些结果为东毕吸虫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寄生虫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核糖体DNA(rDNA)的第一与第二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1及ITS-2)鉴定从广州动物园鸬鹚体内分离出来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种类。方法将鲁道夫对盲囊线虫样品GZ1、GZ2、GZ3和GZ4的ITS-1、5.8S、ITS-2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TM公布的Contracaecum rudolphii A、B种相应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来自鸬鹚体内的4条鲁道夫对盲囊线虫具有相同长度的ITS序列。其ITS-1、5.8 S、ITS-2分别为451、157和268bp,与GenBank^TM公布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种(C.rudolphii B)序列几乎完全一致,但在第108位缺失T。结论来自广州动物园鸬鹚体内的对盲囊线虫是C.rudolphii B。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湖南省长沙及湘西泡状带绦虫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cox1序列重构泡状带绦虫与其他带科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泡状带绦虫虫株的pcox1,应用ClustalX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然后用Phylip3.67程序MP法和Mage4.0程序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并用Puzzle5.2程序构建最大似然树;同时利用DNAstar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与GenBankTM中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获得的pcox1序列长度一致,均为343bp,与GenBankTM公布的带科绦虫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湖南长沙分离株1和湘西分离株5与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9.4%和99.7%,与其它带科绦虫的相似性均小于90.0%;湖南长沙1和湘西分离株5与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遗传距离分别为0.006和0.003,与其他带科绦虫的遗传距离均大于0.100。种系发育树表明,2个分离株与已知泡状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枝,Bootstrap值在97%以上。结论由于泡状带绦虫...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核糖体DNA(rDNA)的第一与第二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1及ITS-2)鉴定从广州动物园鸬鹚体内分离出来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种类。方法将鲁道夫对盲囊线虫样品GZ1、GZ2、GZ3和GZ4的ITS-1、5.8S、ITS-2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TM公布的Contracaecum rudolphii A、B种相应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来自鸬鹚体内的4条鲁道夫对盲囊线虫具有相同长度的ITS序列,其ITS-1、5.8S、ITS-2分别为451、157和268bp,与GenBankTM公布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种(C.rudolphii B)序列几乎完全一致,但在第108位缺失T。结论来自广州动物园鸬鹚体内的对盲囊线虫是C.rudolphii B。  相似文献   
7.
代谢组学是继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其独特的优点,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目前主要应用于药物研发、疾病监测与诊断等领域。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的逐步建立,代谢组学的应用越来越广,也逐渐应用到寄生虫学研究领域,尤其是与公共卫生学息息相关的寄生原虫。本文通过对代谢组学、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以及代谢组学在重要寄生原虫研究中的应用展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代谢组学这门技术,并为我们能够应用该技术解决寄生原虫领域的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是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氧化供能的主要细胞器。它有一套独立于胞核染色体的基因组———线粒体DNA (mtDNA)。自 1 962年Nass等发现mtDNA以来 ,对它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目前 ,已确定 2 5 0多种后生动物mtDNA完整序列 (Huetal.,2 0 0 3a)。线粒体DNA一般呈双链环状 (有少数呈线状 ) ,较小 ,核苷酸数目多在 1 3kb~ 2 0kb之间 ,结构紧凑 ,有 36~ 37个基因 ,编码着 1 2~ 1 3个蛋白质 (全是细胞内呼吸链酶复合体组成部分 )、2个rRNA和 2 2个tRNA。线粒体基因组内没有内含子 ,各基因之间没有基因间隔或间隔很小( 1个到数十个…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湖南省长沙及湘西泡状带绦虫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eox1序列重构泡状带绦虫与其他带科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泡状带绦虫虫株的pcox1,应用Clusta1X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然后用Phylip3.67程序MP法和Mage4.0程序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并用Puzzle5.2程序构建最大似然树;同时利用DNAstar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与GenBank^TM中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获得的pcox1序列长度一致,均为343bp,与GenBank^TM公布的带科绦虫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湖南长沙分离株1和湘西分离株5与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9.4%和99.7%,与其它带科绦虫的相似性均小于90.0%;湖南长沙1和湘西分离株5与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遗传距离分别为0.006和0.003,与其他带科绦虫的遗传距离均大于0.100。种系发育树表明,2个分离株与已知泡状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枝,Bootstrap值在97%以上。结论由于泡状带绦虫pcox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问差异较大,故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泡状带绦虫的群体遗传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SRA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概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巧燕  林瑞庆  朱兴全 《热带医学杂志》2006,6(4):467-469,F0004
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系统,它具有简便、中等产量、高共显性、重复性、易于分离条带及测序等优点,最大的特点是它针对的是基因的阅读框区域(ORFs)。SRAP标记中,引物的设计是关键,它是基于两个引物的扩增,上游引物长17bp,对外显子进行特异扩增,下游引物长18bp,特异扩增的是内含子及启动子区域,由于个体不同以及物种之间的内含子、启动子之间间隔长度不同而产生多态性。两个引物均由5P端14~15bp的核心序列,和3’端3个选择性碱基组成,其中核心序列又由长为10~11bp的无特异性的填充序列以及CCGG(正向引物中),或AATT(反向引物中)组成。且正向和反向引物中的填充序列必须不同。扩增的过程采用复性变温法,前5个循环复性温度为35℃,后30~35个循环则为50℃,扩增后的DNA片段可用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EB、银染或放射自显影检测。目前SRAP已开始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种缘进化关系、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重要性状标记以及比较基因组学方面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