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包括投药时机、持续时间与药物的选择 ,是一个目前比较关注的课题。 1998~2 0 0 2年 ,我们对应用短程抗菌药物预防大肠癌术后感染进行研究 ,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本组 75例大肠癌患者 ,随机分两组。Ⅰ组 4 0例为研究组 ,采用短程药物预防 ,手术即将开始前单次静脉应用头孢菌素及甲硝唑。若手术时间长或术中出血多 ,则术中、术后追加用药 1~ 2次。Ⅱ组 35例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方法 ,术前 3天口服不吸收抗菌药 ,术后静脉应用头孢菌素及甲硝唑 3~ 10天 ,平均 6天。2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用法奥沙利铂(L-OHP)联合亚叶酸钙(CF)、5-氟尿嘧啶(5-Fu)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接受化疗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58例,应用L-OHP+CF+5-Fu连续性静脉滴注,3周为1个周期;对照组63例,应用L-OHP+CF+5-Fu常规静脉滴注,3周为1个周期。结果 试验组完全缓解(CR)6例(食管癌3例、胃癌2例、肠癌1例),部分缓解(PR)27例(食管癌8例、胃癌14例、肠癌5例),总有效率为56.9 %。对照组CR 4例(食管癌1例、胃癌2例、肠癌1例),PR23例(食管癌5例、胃癌14例、肠癌4例),总有效率为42.9 %。不良反应以消化道 及血液系统反应为主,试验组比对照组轻。结论 应用L-OHP联合CF、5-Fu持续静脉滴注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可以提高疗效,且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2年10月至2003年10月对39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了再次手术,现就胃癌根治术后的再手术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腹膜中是否含有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腹膜取自接受胃大部切除及腹腔淋巴结清扫术的胃癌患者。将腹膜剪碎,Ⅰ型胶原酶消化后以低密度接种,2周后计算细胞群中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CUF-F)数量;流式细胞分析贴壁细胞表型;定向诱导2周后,碱性磷酸酶和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体外成骨和成脂肪能力。结果贴壁的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消化的腹膜细胞群中,CFU-F比例平均为0.574‰(0.26‰~0.84‰)。流式分析显示,细胞均一表达CD29、CD44和CD73,不表达CD31、CD34和CD45。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后,细胞呈现碱性磷酸酶活性;成脂诱导后细胞内出现脂肪滴,油红O染色阳性。结论人腹膜中富含MSC,可作为一个含有生物支架的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收集的7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类并分析.结果 老年和儿童患者更易发生ADR,ADR以抗感染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居多,其次为中药制剂,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结论 加强对用药过程的ADR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监测,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与未施行预防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56例患者仅3.6%(2例)发生吻合口瘘,但无自觉症状;出现吻合口瘘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天.未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76例患者中吻合口瘘发生率11.8%(9例),分别予以横结肠造瘘、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及营养支持与局部冲洗引流治疗后愈合;出现吻合口瘘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7(15~60)天.结论: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能够有效防治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癌前哨淋巴结检测(SLNB)的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亚甲蓝对40例胃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术中标识活检,随后行D2或D2以上手术.结果 本组病例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1.67%(22/24),假阴性率为 8.83%(2/24),准确率为94.87%(37/39 ).SLN在第1站占87.18%(34/39); 检出率依次:No 3、No 4、No 5、No 6等.SLN在第2站占12.82%(5/39) ;检出率依次:No7、No 8等.同时,SLN预侧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准确率随胃癌浸润深度的增加而降低,T1期敏感性和准确率为100%,T3期的敏感性为84.62% (11/13),准确率88.23 %(15/17).22例转移的SLN中,3例SLN为唯一转移部位,且均为T1、T2期.结论 SLNB符合胃癌的一般淋巴结转移规律和"跳跃性转移"特点,能准确反映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更适于早期胃癌的检测;可能提高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和胃癌分期的准确性及有望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上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保留胰脾时,清扫No.10、11淋巴结的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86例腹腔镜保留胰脾清扫N0.10、11淋巴结的中上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情况。结果清扫N0.10淋巴结1~15个,(3.8±1.6)个,No.10淋巴结转移率15.1%(13/86);清扫No.11淋巴结1~12个,(3.2±1.3)个,No.11淋巴结转移率11.6%(10/86)。无一例因术中损伤脾血管或脾实质而中转开腹。未出现No.10、11淋巴结清扫相关术后并发症(如脾门区出血、脾缺血或坏死、胰漏等)。结论中上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保留胰脾清扫No.10、11淋巴结是安全、可行的术式。对脾门血管变异充分认识,仔细解剖和正确找到脾门区域淋巴结清扫的人口是彻底清扫No.10、11淋巴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作者用阿霉素为主联合化疗方案中出现互例心脏毒性反应,报告如下。患者女性,35岁,因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行CHOP方案化疗(阿霉素,环磷酸胶,长春新减.强的松)。共4个疗程,阿霉素总量为420mg,每次化疗前及间歇期均查心电图示正常病人于第四疗程结束后1个月左右出现心悸、胸闷、心率快,达140次/min。心电图检查示“突性心动过速,ST段下移,心肌劳损”。经服用心得安,症状缓解。改用COMP方案化疗(环磷酸胶,长春新减,氯甲煤吟,强的松)。共2个周期,疗程顺利,未再出现心悸、胸闷症状。阿霉素致心脏毒性反应1例@林庆凡$…  相似文献   
10.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肿瘤位于第二位,病死率在我国位于各种恶性肿瘤第三位。目前胃癌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的高复发率及病死率问题难以解决。腹膜复发转移是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主要形式。肿瘤标记物常被用来预测预后及观测肿瘤变化,除了血清肿瘤标记物,人们亦对腹腔冲洗液及腹水中肿瘤标记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国内外关于胃癌腹腔冲洗液及腹水肿瘤标记物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