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预处理中apelin表达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4组:缺血/再灌注组(IR),预处理组(IP),假手术组(SH)和正常对照组(NC)。放免法测定血浆及心肌apelin-36蛋白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apelin的表达,RT-PCR方法探讨大鼠心肌apelin mRNA表达。结果(1)血浆、心肌组织apelin-36浓度:IR的含量分别比NC低36.1%、45.6%(P<0.01),IP分别比NC低23.8%、24.7%(P<0.01)。SH与NC、IR与IP比无差异(P>0.05)。(2)apelin免疫组化染色吸光度值:IR与IP比NC分别低65.3%和36.8%(P<0.01,P<0.05),IR比IP低45.1%(P<0.05)。SH与NC无差别(P>0.05)。(3)心肌apelin mRNA的水平:IR是NC的40.2%(P<0.01),IP为NC的65.2%(P<0.05),IR是IP组的38.3%(P<0.05),SH与NC无差别(P>0.05)。结论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预处理过程中,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apelin-36蛋白及基因表达下调,提示apelin在该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1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在经股动脉PCI后应用Angioseal闭合器止血,B组经桡动脉途径行PCI,C组经股动脉PCI后行传统徒手压迫。结果止血时间A、B组较C组明显缩短;下肢制动时间A组较C组明显缩短,B组无需下肢止动;总卧床时间A组明显少于C组,B组无需严格卧床。A、B组术后并发症如出血、血肿、迷走反射、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明显低于C组。提示Angioseal闭合器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止血方法,操作简单;经桡动脉途径行PC I能提高手术患者的舒适度,减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葛根素抑制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动脉高压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血管重建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正常(NC)组、低O2高CO21周(LH1)组、2周(LH2)组与3周(LH3)组,低O2高CO23周+葛根素(puerarin)用药(LHP3)组,每组8只。将后4组动物放入常压低O2高CO2舱内,舱内吸入气O2浓度为9%~11%,CO2浓度为5%~6%,每天9h,每周6d,连续3周。葛根素用药组于每天低O2前半小时腹腔注射葛根素注射液(20mg.kg-1)。采用比色法测定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图像分析、氯胺T法、免疫组化、组织原位杂交技术等方法观察葛根素对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肺小血管显微结构、肺动脉管壁I,III型胶原和I,III型前胶原基因的影响。结果:①光镜下葛根素组内弹力板扭曲、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及管腔狭窄程度均明显轻于低O2高CO2组。②血浆ET含量低O2高CO2组高于正常组(P<0.01),葛根素组低于低O2高CO2组(P<0.01)。血浆NO含量低O2高CO2组低于正常组(P<0.01),葛根素组高于低O2高CO2组(P<0.01)。③氯胺T法发现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低O2高CO2组高于正常组(P<0.01),葛根素组低于低O2高CO2组(P<0.01)。④肺组织SOD活力低O2高CO2组低于正常组(P<0.01),葛根素组高于低O2高CO2组(P<0.01)。而MDA低O2高CO2组含量均明显升高于正常组(P<0.01)。葛根素组高于低O2高CO2组(P<0.01)。⑤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法发现肺细小动脉I型胶原和I型前胶原mRNA平均吸光度值低O2高CO2组高于正常组(P<0.01),葛根素组低于低O2高CO2组(P<0.01)。而Ⅲ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mRNA平均吸光度值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葛根素改善大鼠慢性低O2高CO2肺动脉高压形成和肺血管重建,其改善肺血管重建可能与其抑制肺动脉管壁胶原的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脂联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内皮祖细胞。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x-LDL组(10 µg·mL-1)及脂联素干预组(Ox-LDL 10 µg·mL-1加脂联素,浓度分别为1.25,2.5,5 µg·mL-1),干预 24 h后采用细胞活力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并取各组细胞上清液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检测。结果 脂联素可以改善Ox-LDL诱导氧化损伤的EPCs的活力,增加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结论 脂联素对氧化损伤的EPCs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对QT离散度实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QT离散度(QTd)的真实意义,观察13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AMI组)及109例正常人(对照组)的最长QT间期(QTmax)、校正QTmax(QTcmax)及QTd的变化。结果:①AMI组的QTmax、QTcmax和QT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22.60±30.51msvs382.46±23.40ms、460.21±28.96msvs388.51±20.15ms、59.80±28.40msvs39.43±12.21ms,P均<0.001)。②AMI组中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114例)的QTmax、QTcmax、QTd与无VA的患者(25例)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448.58±33.40msvs416.10±35.30ms、481.43±35.17msvs439.60±27.10ms、66.90±20.72msvs48.32±23.61ms,P均<0.001)。认为AMI时QTd系T向量环在不同导联上的“投影”差异所引起的,其异常的本质是QT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室性心律失常(RV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11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70例,年龄(45.2±16.7)岁.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104例[室性心动过速(VT)13例,室性早搏(PVC)91例],右心室流人道PVC 7例.根据是台采用单根消融导管技术,将患者分为两组:(1)单导管组:76例,男27例、女49例,年龄(44.5±16.9)岁;RVOT-PVC 62例,RVOT-VT9例,RVlT-PVC 5例.(2)常规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46.7±16.5)岁;ROOT-PVC 29例,RVOT-VT4例,RVIT-PVC 2例.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消融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单导管组手术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55.23±26.24)min和(9.93±5.32)min]较常规组[(68.37±21.83)min和(12.96±4.54)min]短(t:2.76和3.09,均P<0.01),手术费用(12440.32±761.24)元较常规组(22119.51±1071.07)元节省(t:46.09,P<0.001);其近、远期成功率分别为93.42%(71/76)、97.18%(69/71)与94.29%(33/35)、96.97%(3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其他符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RVA安全、有效,操作简化,节省费用.  相似文献   
8.
动脉弹性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法检测脉搏波速(PWV)与通过导管检测PWV相关性。方法30例行冠脉造影患者,测量主动脉两定点距离L,同时测量脉搏波传递时间(PWT1),并计算出PWV1,(PWV1=L/PWT1);30例患者并行DTI法测量电-机械时间(EMT)、左室射血前期(PEP)、求出脉搏波传递时间(PWT2),PWT2=EMT-PEP,再求出PWV2=L/PWT2。两种方法测得PWT1与PWT2,PWV1与PWV2分别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PWT1为24.26±9.35ms,PWT2为23.81±8.91ms,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具有显著相关性(r=0.939,P<0.0001)。回归方程y=0.986x+0.548。PWV1为14.28±5.33m/s,PWV2为14.47±5.40m/s,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亦具有高度相关性(r=0.928,P<0.0001),回归方程y=0.926x+0.881。结论DTI法是一种无创准确测量PWT及PWV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35岁。阵发性心悸胸闷8年余,再发3h入院。发作时多次心电图检查均提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入院体检:神志清,R15次/min,BP105/68mmHg。心浊音界不大,心率72次/min,律齐,各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清。血电解质,肝、肾、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x线胸片示心影不大,心胸比48%。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3mm,左心室射血分数0.5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尖瓣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单导管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例特发性三尖瓣环起源的PVCs/VT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对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PVCs/VT起源部位的时钟点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r(R)波高度及s(S)波深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消融成功19例(95.0%),均无并发症发生,失败1例。其中17例消融成功、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存在下列变化规律:由三尖瓣环后侧壁→侧壁→前侧壁,下壁导联的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同时r或R波呈Ⅱ〉aVF〉Ⅲ、S或S波呈Ⅲ〉aVF〉Ⅱ的变化趋势;aVL导联的R波逐渐变浅;aVR导联的QS波逐渐变深;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和/或VT者下壁导联的r(R)波高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正相关(P〈0.05),而s(S)波深度、aVL导联的R波高度及aVR导联的QS波深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起源于三尖瓣环的PVCs/VT是特发性PVCs/VT的一个亚组,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三尖瓣环不同起源PVCs/VT的心电图特征亦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将有助于消融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