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7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告5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观察.方法对我院1998年5月至2005年11月植入的45例,另有5例更换ICD的患者的临床应用进行观察(3~90个月).结果7例患者死亡,其余43例发生千次以上严重心律失常均由ICD成功终止.结论ICD手术过程安全,术后要密切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即可达到较好防治严重心律失常降低猝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三腔ICD临床应用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三腔ICD治疗5例心衰同时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结果分析.方法应用三腔ICD治疗5例心衰同时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患者,4例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脏病,1例为冠心病,2例有昏厥史.4例植入INSYNC 7272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1例植入V-350 ICD.结果随访时间1~14月,心功能得到改善,未发生室速,均未发生昏厥.5例中1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发作(简称室颤)均被ICD识别并进行放电除颤治疗,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结论三腔ICD是治疗猝死、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严重心律失常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生命危险。本文通过对我院1997年6月至2 0 0 3年6月期间植入或更换的4 78例次永久心脏起搏器中发生的7例病例进行分析,对其发生的基础病因、诱因、处理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资料与方法 该期间我院共植入或更  相似文献   
4.
探索经胸心脏超声引导心内射频消融房室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对11例持续/永久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拟行房室结消融加VVI起搏,在经胸心脏彩超引导下,采取多切面观察、导管运动中观察,密切结合心内电生理定位,尝试左锁骨下静脉永久起搏导管和右股静脉消融导管的心内定位和靶点消融。以出现稳定的房室分离判为消融成功。结果:11例房室结消融及VVI起搏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0~180min,放电期间超声切面可见能量释放征,消融后靶点区心内膜回声明显增强。手术成功率100%,随访期内患者恢复良好。结论:经胸切面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房室结安置VVI起搏安全、简便、可行、经济。  相似文献   
5.
心脏再同步治疗60例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规律及防范对策。方法1999年7月至2006年1月,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男性3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9.8±9.1)岁]接受CRT或CRT-D植入手术,其中52例双心室起搏。在最短1个月、最长66个月、平均22个月的随访期内追踪患者临床表现、死因以及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干预。结果随访期内17例死亡(28.3%)的原因分别为心脏性猝死7例(11.7%,含1例手术失败)、心力衰竭恶化8例(13.3%,含1例手术失败)、中风1例(1.7%)、车祸1例(1.7%)。31例次并发症(51.7%)中7例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11.7%)、2例冠状静脉窦夹层或穿孔(3.3%)、4例膈肌刺激(6.7%)、1例心律失常风暴(1.7%)、5例术中急性左心衰竭(8.3%)、4例导线脱位(6.7%)、3例阈值升高(5%)、3例交叉感知(5%)、2例囊袋积血(3.3%)。改行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尖双部位起搏的6例患者,QRS波变窄程度和心力衰竭改善程度均不如双心室起搏显著,且3例死于心力衰竭恶化。5例CRT-D患者无心脏性猝死。结论严格把握适应证、提高左心室导线植入成功率、优化起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等,可确保患者在获益于CRT治疗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6.
安装三腔抗心力衰竭起搏器是心力衰竭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实现双心室再同步化收缩,进而改善心功能,疗效已得到肯定。随着此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植入术失败也时有发生。总结我院自1999年4月至2004年12月,共安装三腔抗心力衰竭起搏器40例,其中成功34例,占85%,失败6例,占15%。主要失败原因:(1)冠状静脉窦151找不到;(2)心脏静脉分支畸形;(3)心脏静脉分支不显影。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凝血酶受体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埴中的作用 ,探讨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通过培养SD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 ,以3 H TdR掺入率作为评价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指标 ;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凝血酶受体mRNA的表达 ;用Western blot检测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凝血酶受体蛋白质的表达 ;用3 H 肌醇掺入率检测反义凝血酶受体序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磷酸肌醇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 ,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与对照组相比 ,P <0 .0 5 ) ;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凝血酶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 ;明显抑制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磷酸肌醇代谢。提示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凝血酶受体反义序列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是通过抑制凝血酶受体基因的表达 (特别是通过抑制DNA、mRNA和蛋白的表达 ) ,抑制细胞内信号传递来完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云南省昆钢地区高海拔成人高血压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抽样调查,了解云南省城市人群中高血压病的流行情况,为进一步控制高血压病奠定基础.方法选取云南省昆钢地区的自然人群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调查方法,在人群中进行以高血压为主要内容的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并统计结果.结果共检出高血压患者919人,检出率为40.3%,1、2、3级高血压分别占29.9%、64.6%、5.5%;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72.4%、65.8%、2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脂代谢紊乱、基础心脏病、BMI、年龄、文化程度是云南省高海拔昆钢地区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云南省高海拔昆钢地区城市成年人群中,高血压病发生和严重程度与年龄、文化程度、脂代谢紊乱、BMI、基础心脏疾病等危险因素的多少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积极消除危险因素,保护高危人群,在高血压防治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1998年6月至2003年7月,我院共为20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患者植入了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体外心脏震波治疗改善缺血心肌微环境、促进缺血心肌组织内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后血循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内皮祖细胞的变化.方法:行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6例,单支病变7例,双支病变8例,3支病变11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用EGM-2-MV培养基培养细胞.7 d后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计数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ELISA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震波治疗后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数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3支病变组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数量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P<0.001);双支病变组与3支病变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数量呈正相关(r=0.251,P<0.01),且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升高,集落数有增加的趋势.提示体外心脏震波治疗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可能是导致血循环中内皮祖细胞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